聚煤古地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聚煤盆地距侵蚀区的远近;侵蚀区的地形特点;聚煤盆地距海岸线的远近;聚煤盆地的地形特征;聚煤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水介质的化学特征等。这些环境特点往往以岩性、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反映出来。
根据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可将其划归为不同的古地理类型。含煤岩系的古地理类型最早是由德国学者C.F.瑙曼于1854年提出的,当时只划分为近海和内陆两种类型,在中国则称为海陆交替相和陆相煤系。聚煤古地理单元可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潟湖、潮坪、碳酸盐台地。
影响聚煤古地理环境的因素很多,但是构造因素和气候因素最为重要。构造因素对聚煤古地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形特点、水动力强度等都和构造因素有关。强烈的构造运动可以产生切割很深的高山和深谷;而缓慢的升降又可出现广阔的平原和浅海。另外,气候直接影响着剥蚀和沉积,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分布。由地壳运动和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海水进退则对古地理环境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以砂泥比等值线为基础,参考单孔柱状图、对比剖面图等,结合砾岩含量等值线图、泥岩含量等值线图及地层厚度变化特征等综合分析,能够恢复层序格架下聚煤时期的岩相古地理。
不同的聚煤古地理环境在空间和时间上可相互过渡。同一含煤岩系,其形成环境不但随时间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同地段也有差别,因此有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古地理类型或亚型。因此,研究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时空演化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