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煤-煤层气地质〕 . 聚煤规律

聚煤带

/coal-accumulation belt/
条目作者陈钟惠

陈钟惠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丰富煤层和含煤沉积物堆积的地区。

英文名称
coal-accumulation belt
所属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937年,苏联地质学家P.I.斯捷潘诺夫针对煤炭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同一时代聚煤盆地多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了“聚煤带和聚煤中心”学说。他将全球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聚煤作用的主要时期,划分为3个区:以石炭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二叠纪和侏罗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及以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每个区又划分若干聚煤带。斯捷潘诺夫以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证明聚煤作用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论证推动了煤地质学的发展,但当时限于科学水平和实际资料的局限性,对聚煤作用的规律缺乏地质分析,聚煤带的划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关于全球聚煤规律的研究,以地质因素的探讨为重点,综合分析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植物条件对聚煤作用的影响。苏联地质学家A.I.叶戈罗夫对此有较系统的论述,认为每个地质时期皆存在过类似于现代的气候分带,即赤道潮湿带、南北两个干旱带和两个温暖潮湿带。已知的煤田、煤产地皆分布在该时期的潮湿气候带中,形成聚煤带。在地史过程中,由于大地构造条件和气候带的不断变化,聚煤带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