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发音部位可区分为软腭音和小舌音。
软腭音是舌体向软腭靠拢而形成的辅音,较为常见的有塞音[k][ɡ]、鼻音[ŋ]和擦音[x][ɣ]。汉语普通话的软腭音包括清不送气塞音[k]、清送气塞音[kh]、清擦音[x]和鼻音[ŋ]。其中,鼻音[ŋ]只能在韵尾位置出现、其他软腭音只能在声母位置出现。在汉语方言中,[ŋ]充当声母的现象则较为普遍。除充当声母外,[k]还可作为韵尾出现于部分南方方言如赣方言([pak⁵]“百南昌”)、粤方言([lɔk²]“落广州”)、客家方言([tsiuk¹]“足广州”)等中。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软腭音为清塞音[k]、浊塞音[ɡ]和清擦音[x]。在汉语、英语之外的语言中较为常见的软腭音还包括浊擦音[ɣ],在欧亚大陆的众多语言如荷兰语([ɣaːn]“去”)、日语([haɣe]“光秃”)等中均有分布。
小舌音是通过舌体后部与小舌接触或靠近而形成的辅音。其中,小舌清塞音[q]分布相对较广,可见于阿拉伯语([qalb]“听”)、希伯来语([qol]“声音”)、波斯语([quːrbɒɣe]“雾”)等语言。由于在喉部附近收紧的同时很难产生浊音,小舌浊塞擦音[ɢ]相对少见,例如苏丹阿拉伯语([bɑɢɑrɑ]“母牛”)、波斯语([ɢæhˈve]“咖啡”)、蒙古语([mɔŋɢɔ̆ɮ]“蒙古人”)等。此外,小舌部位的鼻音[ɴ]、颤音[ʀ]和擦音[χ][ʁ]在少数语言中也有所分布。然而,由于在产生擦音的时候,小舌经常会发生振动,实际上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小舌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