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环境常发育在滨海、湖泊和潟湖边缘,有时湖泊或潟湖可完全转化为沼泽。沼泽环境的沉积物主要是黏土、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和粉砂质,呈暗色,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根、茎和叶片化石,并常伴有菱铁矿、呈结核或细晶分散状分布的黄铁矿,代表一种还原环境。富生物扰动构造,纹理不发育,一般多为不厚的块状层理。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成为泥炭沼泽。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泥炭沼泽有两种起源方式:①由湖泊、河流、潟湖等水域转化而来;②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前者称为水域沼泽化,后者称为陆地沼泽化。
根据沼泽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状况,可将沼泽的发育过程分为3个阶段:①低位沼泽阶段。又称为富营养阶段。泥炭堆积面低于沼泽水面或潜水面,沼泽水体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水体中沼泽植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营养丰富。②中位沼泽阶段。又称中营养阶段。沼泽表面趋于平坦或中部轻微凸起,地下水潜水面位于泥炭堆积面附近,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均是沼泽水的重要补给来源。③高位沼泽阶段。又称为贫营养阶段或凸起沼泽阶段。沼泽表面明显凸起而高于地下水潜水面,大气降水成为主要补给水源,矿物营养成分贫乏,沼泽水介质的酸性明显增强。
可以发育沼泽环境的环境包括:①冲积扇环境。冲积扇扇前洼地和扇体朵叶之间的低洼地段有利于沼泽的发育。②河流环境。河漫滩、泛滥平原以及废弃河道、牛轭湖等均是沼泽发育的重要场所。③湖泊环境。随着湖泊的淤浅以及沼泽由岸边向湖心的推进,原来的整个湖泊均有可能沼泽化。④三角洲环境。上三角洲平原河漫滩以及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湾具备沼泽发育的条件,尤其是上、下三角洲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最有利于沼泽发育。⑤障壁海岸环境。潟湖周缘潮坪地带有利于沼泽发育,随着潟湖逐渐淤浅,沼泽可向潟湖中央推进,进而占满整个潟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