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明、清时期,清康熙(1662~1722)年间是古彩瓷发展的鼎盛期。古彩以陶瓷造型为载体,在日用陶瓷器皿或陈设陶瓷,以及陶瓷雕塑等瓷胎上,进行绘制纹样的一种装饰形式。最具代表的古彩就是康熙古彩当时也称为五彩,中华民国时期为了仿制康熙五彩,便将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为“古彩”。
古彩是在明代五彩、成化斗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装饰技法和装饰材料都有独特性。古彩的颜料采用景德镇当地研究制作的矿产颜料,分为勾勒纹样线条的颜料、填在纹样轮廓中需要平涂色块的颜料2种。勾勒线条大致分红、黑、麻3种颜色。根据画面需要将红与黑两种颜料,按照不同比例调制成褐色,专业术语称为麻色,多采用在人物的皮肤线条上。古彩中也通常使用金进行装饰,专业术语称金色为本金,金色使装饰纹样呈现富贵华丽的效果,赋予作品奢华感。填充颜料分为古绿、古黄、古紫、古翠。
颜料配制是古彩制作的一大难点。古彩颜料主要以铅为助熔剂,以铜、铁、钴、锰、锡等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一般来说,铅粉在配料中占的比重最大,其他着色剂根据不同的颜色要求,按不同比例配制。古彩中的黑料是珠明料(俗称“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钴)直接磨制并以乳香油调和而成,用于勾勒线条和填地皮,但这些部位必须覆盖雪白才能显示颜色而不致脱落,古彩中的雪白,是用铅粉和石末配制而成,只用于调剂颜色和覆盖珠明料绘制的部位。
古彩构图严谨、形象概括夸张,装饰方法采用单线平涂,其线条挺拔、色块明丽、对比强烈、主观用色,装饰风格大俗大雅,具有浓郁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气息。装饰纹样运用的线条刚劲有力,纹样简洁凝练,装饰题材丰富,为突出主题、衬托画面,通常绘制边饰图案烘托主题画面气氛。由于主观用色、形态夸张、对比强烈,纹样和色彩具有独特的装饰性,装饰风格大气而明确。烧成温度相比其他釉上彩瓷略高,根据这些特征古彩也被称为“硬彩”。
古彩装饰的器皿非常丰富,日常使用的瓷器包括茶具、餐具、文具等,陈设陶瓷包括瓶、罐、缸、瓷板,包括一些雕塑瓷都有采用古彩的装饰,由于使用铅为助熔剂的缘故,日用陶瓷采用古彩装饰的数量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