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种群又称集合种群或复合种群,是由迁移个体联系起来的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所构成的集合。异质种群概念强调局部种群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性,并重点关注两个过程:①局域种群的拓居、维持和灭绝。②不同局域种群之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即基因流)。
1970年,哈佛大学种群生物学家R.莱文斯[注]提出了针对单种的经典异质种群动态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P为物种在某一生境定居的比例;c和e分别为侵占和灭绝参数。P的平衡值为:P=1-e/c。根据R.李维斯的经典模型推断,局部种群的重建速率高于局部灭绝速率,即e/c<1,异质种群就能得到维持(P>0)。P随生境斑块平均大小和密度的下降而下降。平衡状态下局部种群定居的生境斑块比例将随e/c值的减小而上升。如果斑块太小或彼此距离太远,异质种群都会整体灭绝(P=0)。
后续研究在R.李维斯的经典模型基础上,从不同种群和生境的相对大小、种群救援效应、物种的生境适应性、多物种共存以及捕食效应等方面拓展了异质种群动态模型的结构。按照其对空间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将这些模型大致分为三类,即空间隐式、空间显式和空间现实的异质种群模型。异质种群模型不断把空间概念融入其中,较好地探讨了最小可存活种群预测、破碎化景观中的种群动态等理论问题,成为空间生态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