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带来损害。随着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在区域尺度对生态系统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认知生态系统特征,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
区域生态评价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现在的状况,发现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和矛盾,明确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
区域生态评价的步骤包括:①获得可靠的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②建立科学的、可比较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③确定具有社会价值、与生态相关的、可量化的评价目标。④获得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用于实践指导。
区域生态评价方法主要有:①图形叠加法。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系统状况。②生态机理分析法。根据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和生态系统状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生态系统状况或变化。③类比法。根据已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评价或预测当前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④列表清单法。将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⑤景观生态学方法。评价某一区域、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类型构成、空间配置及其变化特征。⑥生产力评价法。基于植物生产力指标,评估特定区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⑦系统分析法。把要评价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把握区域生态状况。⑧综合指标法。采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表征因素变化状况,并综合多个因素判定区域生态状况。
区域生态评价的特点是:①评估的空间尺度是区域。区域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包括自然和人文在一定地域上相结合的表现,其基本单元是生态功能体(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区域)。②评估范围广。不仅要评估区域的自然特征,而且更关注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③评估种类多。包括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完整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等。
区域生态评价可广泛应用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政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规划、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