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是地球上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可再生的一类自然生物资源,包括食用资源、药用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原料资源等广泛的资源类别,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可人工扩大培育、可持续利用的特殊森林资源。
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经济林是地球上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可再生的一类自然生物资源,包括食用资源、药用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原料资源等广泛的资源类别,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可人工扩大培育、可持续利用的特殊森林资源。
经济林是在中国率先使用的科学术语,经济林学科是中国学者创立并发扬光大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林学二级学科,现在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及广泛使用。1958年,湖南林学院(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首次正式设置经济林专业(当时称为特用经济林专业),并首先使用特用经济林、特用林、经济林等专业术语。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正式确定经济林为中国五大林种之一,并正式定名为经济林。
经济林树种种类繁多,经济林产品丰富多样,为栽培、利用和经营管理上的方便,根据经济林直接产品或间接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主要经济用途,可将经济林划分木本油料类、木本粮食类、木本香料与调料类、木本药材类、木本饮料类、木本蔬菜类、工业原料类和其他类八大资源。每一经济林资源类别还可继续划分,经济林资源体系是:类别—树种—物种—品种群—品种(类型)。
经济林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般森林所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用材林砍伐后形成采伐迹地等不同,多数经济林的经济寿命比较长,可以长期固定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稳定的固定碳源库,释放大量的氧气,而且还避免了因采伐导致碳源的短期大量释放。中国有数亿亩经济林,碳汇固定能力非常可观,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居重要地位。
经济林树种繁多,一些重要经济树种如栗、枣、柿、银杏、油茶、油桐、核桃、竹等都与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中医文化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成为森林文化体系特别是历史森林文化的主体。
经济林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林种,具有见效快、收益期长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林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保护山区优良生态环境的优质产业,在山区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耕地面积较为短缺,利用丘陵山地发展特色经济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植物油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国家安全作用,在保障果品供给、珍贵药材供给、日用品供给和工业原料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国家产品供给作用。而且在丘陵山区发展经济林没有农药、化肥的污染,有利于生产经济林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等。经济林产业占中国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近60%,是林业产业的重点,居林业产业的首要地位。经济林进入始收期后,每年都有产品产出和经济收入,可持续数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林化产业的原料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林产品,林化产业与经济林产业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经济林产业的产业延伸或经济林产业的深加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