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莫斯科,卒于莫斯科。父亲是一位老红军干部,1938年肃反运动中被处决。这给幼年的特里丰诺夫的心灵留下不可愈合的创伤。中学毕业后当过钳工,1949年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学生》(1950)塑造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展示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得到普遍好评,获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同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苏共二十大以后,作者为这部作品感到后悔,认为它是平庸之作,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思想。
1963年发表反映卡拉库姆运河建设的长篇小说《解渴》。“解渴”有双层意思:一是开凿运河解决了广大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二是批判J.斯大林个人迷信后,父亲得到平反,解决了精神上的干渴。接着写出了以父亲经历为基础的文献性纪实中篇《篝火的反光》(1965)和关于民意党人活动的历史小说《急不可待》(1973)。60年代下半期,作家的目光转向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写了几个短篇,收在小说集《大檐帽》(1969)里。后来又推出一组揭露“现代市侩”的作品,被称为“莫斯科小说”。如中篇小说《交换》(1969),描写一个家庭围绕换房问题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斗争,揭露了“现代市侩”的卑劣灵魂;《初步总结》(1970)和《长离别》(1971)反映的是家庭内部的纷争;《另一种生活》(1975)则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揭露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人情险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科技界、文艺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作者笔下,他们都是内心充满矛盾的人,或者就是十足的市侩。
197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滨河街公寓》实际是《大学生》的改写本。这部小说的情节与时间都与《大学生》相同,只是作者对其做了完全相反的处理。在《大学生》里是先进战胜了落后;在《滨河街公寓》里则是卑鄙和阴谋得逞,最后是小人得志,好人受罪。通过卑劣手段爬上研究所所长高位的格列鲍夫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终于达到目的,搬进了豪华的滨河街公寓。其他作品还有《预期的总结》(1970)、《久别》(1975)等。
197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老人》是一部带总结性的作品。在这里作者把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糅合在一起,表现伸张历史正义和反对现代市侩两个主题。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意识流、蒙太奇等新的艺术手法,表明作家仍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作家逝世后还出版了两部作品。一部是描写20世纪30~70年代苏联社会重大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时间与地点》(1981);另一部是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消逝》(1987)。其身后面世的作品还有一组短篇小说《被推倒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