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消费社会学

差异化

/differentiation/
条目作者吴金海

吴金海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168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16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消费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社会阶级在消费领域表现出的差别。

英文名称
differentiation
所属学科
社会学

差异化与J.鲍德里亚及其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的巨大影响力是分不开的。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不仅是建立于符号之上的意义交流过程,也是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人们消费的不是物本身,而是把物视为一种和别人加以区分的符号。差异化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每个人都是通过它而注册于社会之中的——或为了表明自己所属某个理想的目标团体,或为了加入具有更高地位的团体而摆脱原先所属的团体。正是由于鲍德里亚把差异化概念运用于消费分析,使得消费社会学区别于习惯用财富和收入的增长术语来表述的经济学,为消费研究抹上了浓重的社会学色彩。不过,作为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重要基石的“差异化”概念,事实上广泛吸收了T.B.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G.齐美尔的时尚理论及D.里斯曼(David Riesman,1909~2002)的“边缘性差异化”概念的营养。

凡勃伦认为:“以任何人为例,追求财富的欲望永远都无法满足。所谓对财富的平均或一般的满足,根本就不存在。每个人都想自己累积的财富胜过别人。”其“炫耀性消费”概念是一种基于社会地位和财富层面上的竞争,这与符号消费概念的差异化意涵之间具有重合性。只是相比于炫耀性消费而言,符号消费是一种内容更为宽泛意义上的差异化,它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竞争。

几乎与凡勃伦同时代的齐美尔的时尚理论也表明,时尚是以模仿与差异化为特征的阶级现象,当上层阶级的时尚被下层阶级模仿后,上层阶级就会放弃原来的时尚而开始新的时尚,以达到与下层阶级之间差异化的目的。这一被后人称为水滴理论[注]的时尚理论亦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鲍德里亚认为,欲求及其满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渗透过程,而这一过程所遵循的绝对原则即是维持因符号区分和差异化而产生的距离。

社会心理学家里斯曼关于美国的社会性格类型所作的分析,对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里斯曼把第二次大战后步入高度经济增长期的美国的社会性格视为“他人指导型”,而“他人指导型”社会中的消费者在实现了“标准组件[注]”后呈现出与各自所属同辈群体成员进行细微区分的“边缘性差异化[注]”消费的特征。因此,鲍德里亚的“最小边缘性差异”概念实际上是对里斯曼的“边缘性差异化”概念的一种修正。在鲍德里亚看来,“标准组件”是统计学层面上的最低理想,会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规则性上升,虽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标准组件”可能已成为了过去,但是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因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视其为一种顺从的理想。

在面对作为传统社会学分析原则的“类同性与独特性的辩证法”问题上,鲍德里亚把差异化、独特性视为更为基础性和根源性的社会伦理。他曾指出:“类同并不是地位的平等化、集体意识的同质化,而是共同拥有相同的编码,是他们分享该团体区别于其他团体的同一符号。某一团体成员的类同性恰恰产生于和其他团体之间的差异,而类同性只是独特性所带来的结果而已”。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鲍德里亚利用符号学原理并立足于生产者主权论立场,对上述既有的差异化消费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起了其符号消费理论。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