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基础医学领域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绪论〕

皮亚杰学派

/Piagetian school/
条目作者李巍巍胡佩诚
条目作者李巍巍

李巍巍

胡佩诚

胡佩诚

最后更新 2025-03-19
浏览 451
最后更新 2025-03-19
浏览 45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瑞士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J.皮亚杰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又称日内瓦学派[注]

英文名称
Piagetian school
又称
日内瓦学派
提出者
J.皮亚杰
创建时间
20世纪20年代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其特色在于把心理学与认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于该学派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日内瓦大学及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进行的,因此又称日内瓦学派。

1919年,皮亚杰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研究儿童的智力测验及其标准化,从此开启了其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之路。1922~1932年的十年间,皮亚杰结婚生子,有了3个孩子,他一边从事教学研究,一边观察记录他的孩子们的言行发展,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形成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在皮亚杰任教于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并相继就任该院实验心理研究室主任及院长期间,他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形成了皮亚杰学派的基本队伍。1950年,他发表3卷集《发生认识论导论》,标志着发生认识论体系的建立。1955年,他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邀集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控制论专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直到1980年去世。为了纪念这位思想文化巨匠,日内瓦大学建立了“皮亚杰著作档案馆”,成为皮亚杰学派的主要基地。

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学说的理论基础,按照皮亚杰自己的解释,“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来源,去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乃是用发生学的方法来研究认识论,其研究对象是知识的心理起源和过程结构,试图揭示人类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

皮亚杰借用数理逻辑、抽象代数等工具来阐释认识发生的结构和机制,以数学和逻辑来研究思维的心理运算规律,以逻辑形式来概括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模型。在皮亚杰看来,心理逻辑运算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一个个心理逻辑运算组成了认知结构。心理逻辑不是在先验中证明,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在动作中产生。皮亚杰认为,逻辑的动作基本上就是运算,也就是对事对人采取行为,事实上,运算就是内化的动作。因此也可以说,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皮亚杰把生物学上的表型复制理论运用于认识发展,表型复制指的是生物体初始的外源型被一种同型态的内源基因型所取代。之所以会出现表型复制现象,皮亚杰认为它体现了一种有机体内部的平衡化自动调节机制,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与生物学的外源表型和内源表型相对应,人类的认识可分为从经验中获得的外源认识和从主体动作协调中获得的内源性认识。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内源性知识重构的结果,以内源性认识取代外源性认识,就是认知的表型复制过程。

皮亚杰提出认识具有结构,而每个认知结构具有3个特点:①整体性。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皮亚杰强调结构的首要特性就是整体性,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优先的重要性。②转换性。指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组织,从初级的数学“群”结构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任何结构都具有转换性。③自我调节性。指结构是封闭的系统,可以在自身内部规律的支配下而自动调节,不必借助于外部因素,因而结构具有某种守恒性。认识不仅具有结构,而且认识的发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皮亚杰把自己的发生认识化称为一种建构的结构主义。

皮亚杰学派的研究以认识论的目标作为思考的起点,通过生物学方法论的类比,把传统认识论问题变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与儿童个体认识的发生、发展是平行的或相似的。由于缺乏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资料,皮亚杰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从而诞生了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就是儿童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才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借用生物学中的“适应”概念,来解释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并强调无论是外部动作还是内化的思维动作,其本质都是对环境的适应。适应要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发生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4个基本的概念。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体系中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遗传,随着个体的成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丰富。儿童的认识发展实际上就是由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地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建构成高一级水平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环境的2种方式,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引起图式量的变化,不引起原有图式的改变与创新;顺应则是引起原有图式质的变化,创立新图式的过程。因此,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的2个方面。平衡是个体同化与顺应2种机能之间的协调一致。当同化与顺应2个过程取得平衡时,就能最有效地适应世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如果二者之间失衡,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停滞。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

皮亚杰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4个:①成熟。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是决定条件,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依赖外在的环境以及主体的练习和习得经验。②物理环境。个体在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经验。它包括物理的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物理经验是知觉物体本身的特性获得的,而逻辑数理经验是对操作客体的动作思考的结果。2种经验对发展都是重要的,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③社会环境。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发展形式,与社会环境无关。另外,如果儿童不主动进行同化作用,学校教育将是无效的。皮亚杰低估了社会影响和教育因素的作用,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④平衡或自我调节。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它是连接和整合其他3个因素的核心。在平衡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起关键作用,自我调节是生命组织最一般的特征。通过动态的平衡实现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形成对“客体永存性”的认识,即知道客观的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也不会消失。被认为是“儿童思维的萌芽”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了解事物的最简单的关系,只有动作的能力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能力。②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被认为是“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在感知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发展了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绘画、心理意象和言语等符号功能。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语言的出现,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只能思考自己看得见的东西,不能思考不在眼前的东西)的特点,能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但儿童还不能进行可逆性运算,因而不能形成守恒的概念,也缺乏传递性观念。思维具有刻板性,当注意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并且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我中心化。③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该时期的儿童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所形成的一些运算还很零散,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有结构的整体。④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被称为是“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时儿童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在纯形式水平上进行命题间的转换,并形成了以可逆性为基础的转换以及掌握二元命题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体现形式运算总的系统特征结构。

  皮亚杰学派是迄今为止发展心理学中最富成果的学派,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发生认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认识发生,把心理学与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由此填补了传统认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独创了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方法——临床法,是对传统测验法、观察法的一个革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西方心理学、哲学认识论及世界各国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该学派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皮亚杰在研究认知发展时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②皮亚杰受康德先天范畴的影响,只研究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个体差异研究不感兴趣,只研究认知发展的宏观规律,而忽视认知发展的微观规律。针对第一种缺陷,形成了以日内瓦大学为中心的新皮亚杰学派,即狭义新皮亚杰学派。针对第二种缺陷,形成了信息加工的新皮亚杰学派,即广义上的新皮亚杰学派。

  • 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