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基础医学领域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绪论〕

完型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条目作者李巍巍

李巍巍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5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55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随后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相对立。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柏林学派。

英文名称
Gestalt psychology
又称
格式塔心理学、柏林学派
提出者
M.韦特海默
创建时间
1912
主要代表人物
W.苛勒、K.考夫卡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它采取了德国哲学家E.G.A.H.胡塞尔[注]的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即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相关的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进行,因此有时又称柏林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注]W.苛勒[注]K.考夫卡[注]

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论文《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完形心理学正式诞生。到1920年,其在德国的主导地位已经完全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已经在美国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1912~1930年,传播与初步接纳时期。这期间完形心理学家在美国的演讲及著作的出版,使完形心理学思想逐渐被美国接受。②1930~1945年,迁移时期。纳粹上台后,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先后移居到美国并在美国大学任职,他们继续发展和传播完形心理学理论,使其成为美国心理学中比较活跃的一支力量。③1945年以后,融合期。由于行为主义所占的主导地位,加之完形心理学缺少大批的研究生,使其在美国的发展很是艰难,许多的观点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误解,可以说完形心理学思想已被“溶化于心理学本身之中,从而功成身亡了”。

①似动现象:完形心理学起源于对似动现象[注]的实验研究。1910年,韦特海默主持了这个实验,观察者是苛勒和考夫卡。实验借助速示器来呈现两条角度不同的光亮直线,先后投射到黑色的背景上,如果两条直线呈现的时间间隔为60毫秒时,就可以看到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移动;当时间间隔为30毫秒时,则看见两条直线同时出现;当时间间隔为120毫秒时,看到两条直线先后出现。原先静止的两条线,在一定条件下被知觉为单纯移动的现象,就是似动现象。实验结果证明,运动是一种现象,它是一个整体或完形,而不是感觉的一束。似动现象的关键在于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发生了一种动的交互作用,从似动现象出发,韦特海默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不是元素相加的总和,不可分析为元素,它先于元素,并决定部分。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漪一样。

②知觉组织原则:完形心理学家根据对知觉的大量研究结果,提出了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我们对物体的知觉同对似动现象的知觉一样,涉及的都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束个别的感觉,许多智力和感觉领域都有格式塔原则,知觉组织原则可以简化信息的加工过程,其中重要的几条组织原则有:图形与背景、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和连续原则。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背景和图形是可反转的。在一个知觉场中,两个大小、形状、颜色相似的邻近单元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我们的知觉还有一种弥补不完满或残缺图形的倾向,以及把元素连接在一起,使它们看起来是连续的,或者向着一个特定方向的倾向。

苛勒认为完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主体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这种主体把握的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客观刺激只有以整体的方式被人感受到以后才成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完形心理学另一研究对象是行为。考夫卡把实际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面行为,如别人所见到的我的行为和我所见到的别人的行为;另一类是现象的或经验的行为,如我自己行为环境中的我的行为和某人自己行为环境中的他的行为。行为环境是个体意识到的环境,是直接经验的一个部分,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完形心理学家把他们解决心物和心身关系的这种理论称为同型论,这是格式塔理论中最脆弱、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完形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因而它们都是同型的,既然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同型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有着相对等关系。比如,我们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这一理论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二元论,不过是身心平等论的翻版而已。

①顿悟学习: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在学习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顿悟说,苛勒设计了很多问题情境让猩猩来解决,目的在于揭示猿类是否和人一样具有智慧活动,进而探讨智慧活动的本质。苛勒认为,判断是否是智慧行为,要看在直接通路被阻碍了的情况下,能否另辟一条迂回的道路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观察,苛勒相信,类人猿具有和人类相似的智慧行为,这种行为的明显特征是在对整个情境概览之后而产生的,这是一个整体的连续过程,是与情境结构相适应的。苛勒反对桑代克的试误说,他认为动物解决问题不是一个盲目尝试的过程,而是对问题产生了顿悟。顿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问题解决前有一个困惑或沉寂期,表现为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发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顺畅过程,很少有错误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很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桑代克在迁移的问题上持的是共同要素说,即迁移发生在有共同要素的两种情境中,但完形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不是某个共同因素的迁移,而是整体结构、关系或格式塔的迁移。

②创造性思维:韦特海默在其遗著《创造性思维》中用学习的格式塔原理探讨了人的创造思维。他认为,思维是依据整体的作用完成的。学习者把情境看作一个整体,教师必须也把情境呈现为整体;问题的细节必须放在整体情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考虑;问题的解决过程应从整体走向部分,而不是从部分走向整体。他质疑传统的教育实践,对源自联想主义学习方法的机械练习和背诵学习提出挑战。韦特海默承认重复对于某些目的是有用的,但是他坚持认为重复不能导致创造思维。他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概览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解决、为什么这样解决问题,争取在理解、领会问题的前提下产生顿悟。

  完形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广泛,其贡献在于:重视整体的观点、部分之间动的联系,具有辩证法的因素,这对克服元素主义的机械观点是有一定贡献的;主张心理学应以整体的组织来代替元素的分析,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深受完形心理学的影响;其革新了知觉领域的研究,使知觉心理学由感觉心理学附庸变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扩大了格式塔原理在艺术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现代艺术设计学就是运用了格式塔的组织原则;顿悟学说弥补了联结主义的不足,拓宽了行为主义的基础,为孕育更加完整的学习过程观点起了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学说为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对完形心理学的批评在于:完形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先验论,在阐述主客观世界的划分、知觉组织原则、同型论等问题时,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先验论倾向;完形心理学家试图引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来解释心理现象,提了许多新的术语和概念,如同型论、顿悟、弥合原则等,这些术语和概念,过于含糊笼统、晦涩难懂;由于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运用自然法来进行研究,实验缺乏严格控制,其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他人难以重复验证;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武断,没有关注其他学派的可取之处。

  • 胡佩诚.心理治疗.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SCHULTS D P,SCHULTZ S E.现代心理学史.10版.叶浩生,杨文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