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杆式敷网一般由插杆、网片、网片撑架等构成。结构简单,大多主尺度较小,制作成本较低。根据中国GB 5147—2003《渔具分类、命名及代号》,插杆式敷网分插杆撑架敷网和插杆箕状敷网两类。依使用的插杆数量,有单插杆、双插杆、四插杆和多插杆敷网等。
插杆式敷网捕捞
利用杆件插入水底敷设单片网具,待捕捞对象聚集网上后,扬提网具捕捞的一种敷网作业方式。传统手工渔业的一种小型渔具,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 英文名称
- stake lift net fishing
- 所属学科
- 渔业
网具结构简单,由一根插杆和固定其上的网圈(亦称网片撑架)组成(图1)。欧洲内陆水域小龙虾单插杆敷网,是将圆形兜状网圈捆扎在细木插杆上;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小龙虾单插杆敷网形如雪仗,插杆穿过圆形网圈的中心,网圈用3条吊绳系在插杆上。传统网圈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多用竹枝、竹篾、藤条、柳条、荆条等捆扎而成,其上扎附芦苇或藤、柳、草等的编箔。现代网圈多为钢筋或铁丝制圆圈,其上扎附网片或窗纱、纱布等。敷设渔具只需涉水将插杆牢插在水底即可,必要时可在网圈内放置诱饵。夜间可在插杆上系一手电筒,照射网圈诱集虾、蟹等。起捕时只需轻轻拔起插杆,将网圈提出水面就可收取渔获。单插杆敷网一般只适于捕捞行动缓慢的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多在沿岸或内陆河流湖沼的浅水区作业,一人可看管十几只甚至更多的渔具。
网具由一矩形网片和两根插杆组成,具有代表性的渔具有中国广东三水区的拉林哥网和江西余干县的畚箕网。敷设时都需用两根插杆来固定扩张网具,同时通过人工或小船驱赶鱼类进网后起网捕鱼。
广东三水区的拉林哥网是专捕塘鳢(当地俗称“林哥”)的小型双插杆敷网,因作业过程中需两人拉“赶鱼绳”而得名。作业渔场为水面较窄较浅的河沟。网具由锦纶筛绢或聚乙烯窗纱剪裁后,四边包缝边纲,四角处扎成绳环,左右缝有布套环。网高4.00米、宽3.60米。以直径16.0毫米、长5.00米的细竹竿作插杆。另备长8.00米的赶鱼绳,一条扎结22个杉木浮子,另一条均匀结附约180个蚌壳,其两端分别系于杉木浮子绳两端约1.50米处。作业时,先将两插杆分别穿套在网片两侧的上下绳环和布套环内,使网衣固定在插杆上。然后将插杆顺水流向后倾斜插入河沟两岸,网衣在水流作用下垂成兜状。在网具上游200~300米处开始,两人各执赶鱼绳一端,分别沿两岸向下游网具方向拖曳,利用贝壳的碰撞和浮子的晃动将塘鳢赶入网中。起网时快速拔起插杆,将网抬出水面收取渔获(图2)。
江西余干县的畚箕网,又称葫芦网,网具由不同规格的网片裁缝而成。作业时,将网具前缘网左右绳环用2根竹篙插入水底固定。另需配备2条结附有鹅毛、赶鱼板和沉石的赶鱼索。赶鱼索的一端系结在竹篙头,另一端连接在牵引小船上。网具敷设完成后,两牵引小船开始边向背向行驶边放出赶鱼索。当赶鱼索放出长度近半时,两牵引小船相向而行,而后回转至畚箕网两侧,缓慢拉回赶鱼索,将鱼驱赶入网。拔起竹篙拉起网口,将网抬出水面收取渔获(图3)。
网具由矩形或梯形网片和4根插杆以及连接或支持绳索等组成,如意大利的一种岸敷网和中国海南海口市的四脚罾。
意大利岸敷网网具边长20米,网目20~60毫米,材料为聚酰胺。边纲直径16~18毫米。插杆为钢管,其水上同一高度悬挂导向滑轮。网片四角的绳环系10~15千克重物和提网纲。4条提网纲通过导向滑轮与卷扬索连接。卷扬索进入建在河道木桩上的值守房,连接到卷扬机卷筒上。启动卷扬机可升降网具。对角插杆顶端间连一条拉索,中点悬吊一汽灯或电灯,用以夜间诱鱼和作业照明(图4)。
海南海口市的四脚罾主要由倒梯形网衣、海底桩、立杆、立杆拉索、沉石、叉纲、卷网索组成。网衣四边扎附边纲,四角扎有纲环,底边长12.8米、上边长27.2米、两侧斜边长24米。楠竹立杆4根,直径80毫米、长7米,最下端横向开孔。海底木桩8根,直径80毫米,长1米,其中4根最上端横向开孔。倒梯形网短(前)边左右立杆的聚氯乙烯(PVC)拉索长21米、直径20毫米。聚乙烯(PE)叉纲长13米、直径30毫米,两端系于两立杆的竿顶。长(后)边左右立杆的聚乙烯(PE)拉索,长13米、直径30毫米。聚乙烯(PE)卷网索长13米、直径30毫米,一端连接人力绞盘(辘轳),另一端连接叉纲中点(图5)。
四插杆敷网敷设时,将前后左右4根立杆的下孔与4根海底桩的上孔用绳捆扎如铰链,将4根海底桩分别打入网具四角的海底,4根立杆可以前后俯仰。网具四角纲环套在4根立杆杆顶扎牢。前左右立杆的拉索分别系于2根海底桩中部,各自向左右外牵引打入海底。后左右立杆的拉索分别系于海底桩中部,各自向后方左右外牵引打入海底,拉索上各系一块2千克沉石。起网卷索的一端系在叉纲的中折点处,另一端连接在不远处海面高架上的人力绞盘(辘轳)上。整个网具可在前后4根立杆的支撑及起网卷索、叉纲与4条拉索的牵引下展开。放出起网卷索,4根立杆在沉石重力的作用下后倾,整个网具沉入水中;收绞起网卷索拉起4根立杆,整个网具就会被抬升出水面,从而实现捕捞的目的。
四脚罾是中国南海区使用最为广泛的敷网类型,主要分布在岸边、河口和内湾水域,可全年作业,主要渔获物包括鲻、斑、青鳞鱼、小公鱼等。
菲律宾多插杆敷网捕捞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菲律宾及琉球群岛沿海应用的一种尺寸相对较大的敷网。网具由1片正方形网衣和8根插杆、8根横杆组成。网衣扎附有边纲,边纲四角扎成绳环。插杆为竹竿,须打通横节或每一节上下钻孔,以快速排气进水减少浮力。4根较长的插杆将敷网的四角牢牢插入海底,较短的插杆分别牢插在两长插杆的中间。8根横杆每边2根,捆扎在各边插杆的上部,构成一个坚固的框架,作业人员可在横杆上行走。4条网角提网绳系在框架四角的插杆顶端。框架中间的插杆顶端捆一根向框架内伸的细竹竿,4根细竹竿悬空交汇捆扎于框架之上,悬挂诱鱼汽灯。适时提起提网绳,用手抄网捞取渔获(图6)。
插杆式敷网捕捞能力较低,生产规模小,作业局限性大,在渔业生产中占比不大,有的已被其他类型渔具所取代。但因其网具结构简单,操作简易,在内陆水域和近岸浅海仍有使用。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陈家余.中国内陆渔具渔法.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 黄锡昌.海洋捕捞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 李豹德.中国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 李显森.黄渤海区渔具渔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 杨吝,等.南海区海洋小型渔具渔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