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盆地在地形上存在双环或多环的结构,底部相对平坦。撞击盆地已在月球、所有类地行星、谷神星、灶神星和部分伽利略卫星上发现。其中,在月球上已发现了70余处撞击盆地。撞击盆地形成时的挖掘深度很大,一些可能超过了壳层的厚度,但形成过程经历了严重的重力坍塌。因此,撞击盆地的深度-直径的比值远小于同一天体上的简单撞击坑和复杂撞击坑。典型的双环撞击盆地内不存在簇状的中央峰,中央隆起以环状正地貌出现,例如月球薛定谔撞击盆地、地球希克苏鲁伯盆地和水星莫扎特盆地。直径更大的撞击盆地内部可能存在多环,例如月球上的东海盆地和木卫四上的瓦尔哈拉撞击盆地。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上可能也形成过多环盆地,但一直缺乏观测证据。撞击盆地代表能量最大的撞击事件的产物,形成过程高度复杂,是影响天体热演化的重要地质作用。来自地球撞击盆地的中央峰环的岩心数据、数值模拟和遥感观测的证据表明在撞击过程中,中央隆起向外坍塌,逆冲至向内坍塌的坑壁物质之上形成峰环,而多环盆地可能经历了多次隆起和坍塌。撞击盆地形成时扰动了内部的圈层结构,造成莫霍面隆起,形成类地天体上广泛分布的重力异常。绝大部分的撞击盆地形成于约36亿年前,代表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极高撞击频率和强度,是研究太阳系天体的早期动力演化的重要窗口。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7124,"Name":"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ID":78221,"Name":"地球化学"},{"ID":78226,"Name":"陨石学"},{"ID":78239,"Name":"撞击作用"},{"ID":78240,"Name":"撞击构造"}]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地球化学 . 陨石学 . 撞击作用 . 撞击构造撞击盆地
/impact basin/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142次
直径最大的撞击构造。
- 英文名称
- impact basin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