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傩戏中,掌坛师于请神环节将神灵塑像或演员戴面具装扮的神灵供奉于案几之台,意味着神灵到场的坐场和亮相。戏曲成熟时期,宋元勾栏则表现为戏班女演员在演出前坐在戏场的乐床上展示靓丽姿态。高安道《嗓淡行院》揶揄金元时期民间行院旦脚坐排场之粗俗,称:“坐排场众女流,乐床上似兽头,栾睃来报是些十分丑。一个个青布裙紧紧的兜着奄老,皂纱片深深的裹着额楼。棚上下把郎君溜,喝破子把腔儿莽诞,打讹的将纳老胡飙。”元杂剧《蓝采和》,汉钟离坐到乐床上,“(净云)这个先生,你去那神楼上或腰棚上看去,这里是妇人做排场的,不是你坐处。”“装旦”为宋金勾栏和行院中的重要脚色,元杂剧戏班则强调“旦末双全”。
明清时期,旦脚已区分出老、少、文、武各个行当,除老旦外,均采用程式化的唯美化妆,如正旦、贴旦、小旦、花旦、闺门旦、武旦等。清末北京富连成社的《梨园规约》业已取消旦脚坐场的规定。但当时梨园界尚与“品花”和“打茶围”有所关联,偶有旦脚坐场旧俗,如清末京昆剧目《思志诚》尚可见其踪迹。清嘉庆十八年(1813)《都门竹枝词》称:“茶园楼上最消魂,老斗(原注:小旦呼悦己者曰‘老斗’)钱多气象浑。但得隔帘微献笑,千金难买下场门。”“帘子才掀未出台,齐声喝彩震如雷。楼头飞上迷离眼,订下今宵晚饭来。”现代社会中,旦脚坐场的旧俗已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