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又名羊城,简称穗,这些名称均出自五仙五羊的传说,经过历史的演变,五仙逐渐从道教神、地方崇拜神发展为广州地区梨园行的行业神。现存五羊传说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裴渊与顾微两人分别所作的《广州记》,现均已失传。《太平御览》引用裴渊的说法:“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衔古茎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其图象其瑞焉。”陶宗仪《说郛》引用顾微版:“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衔古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两者说法并无差别,核心都是五羊衔穗降临楚庭,画其像以示祥瑞。明清时期,五仙五羊传说的重要一端即五仙保佑永无饥荒,因此成为广州的五谷神。而后,该传说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代代相传,历久不衰。广州的五仙观是五羊传说道教化的标志,也是广州地区五仙信仰的物化表现。
广州地区所崇拜的五仙历经时代变迁,逐渐衍化成为戏神。相传很久以前,在广州有户郑姓人家,家中贫寒,父亲早逝,饥荒时,仅剩郑恩一人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郑恩来到五仙观附近,一位道士决定教郑恩一套锣鼓,以此为生。郑恩虚心学习,唢呐、二胡、琵琶、锣鼓样样皆能。此后,由于他技艺超群,深得群众喜爱,生活也富裕起来,人们都称他“锣鼓三”。为了报答那位道士,郑恩专程到五仙观道谢,进入道观看到五个碑刻仙人石像,其中一个正是那位道士,便知道他得到了仙人的帮助。因为这个传说,在广州地区五仙便被戏曲乐队供为祖师,成为戏曲音乐伴奏的行业神。在广州地区,五仙在戏曲乐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琴师、鼓师等戏曲乐队从业者均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