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辐合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半球的信风直接越过赤道与出现辐合带的半球中信风汇合,称为信风辐合带,这种辐合带经常出现在赤道附近;另一种是出现辐合带的半球其信风位置比较偏北,另一半球来的信风越赤道后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而转变为西南风,再与该半球的信风汇合,这种辐合带称为季风辐合带。在北半球夏季,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而形成信风辐合带,出现在自东太平洋直到非洲大陆。由于气流均为偏东风,切变辐合弱,对流云带也比较弱而窄。北半球夏季自阿拉伯海经南海到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已转向为西南季风而与北侧信风汇合,便为季风辐合带。由于这类辐合带两侧气流反向,因而辐合强,所以季风辐合带中对流云团发展旺盛,许多强烈的热带天气系统如台风等,大都发生于这类辐合带中。
热带辐合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季风辐合带,北半球夏季(7月)的平均最北位置可以到达北纬20°以北。而在南半球夏季(1月),季风辐合带平均于南纬10°。信风辐合带冬夏几乎都在北半球,1月在赤道附近,7月在北纬5°~10°。自气象卫星云图出现后,发现南北半球赤道附近经常存在各自的云带,因而提出存在双辐合带。这种现象在太平洋中部十分明显,其原因尚不清楚。
季风辐合带上风的辐合强,辐合区产生大范围上升气流,通过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使对流层中上层变暖,并且出现大量降水。根据水汽收支计算平均月降水量在600~700毫米。在风切变较大地区形成热带扰动而发展成热带风暴和台风。绝大多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于季风辐合带中。所以季风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主要的大气热源所在,其热量输送到中高纬度,补充该地区大气热量的丧失,所以季风辐合带也是地球上主要的能源供给系统。在季风辐合带中上升的气流到达高空后便分为两支,一支向北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到达地面后转变为偏东风向南吹,组成哈得来经向环流;另一支向南在南纬10°~20°处下沉,然后流向北半球,组成季风地区特有的季风经圈环流。信风辐合带由于气流辐合不强,云带较窄,对流也较弱,其上发生的风暴或飓风也比季风辐合带要少。
热带辐合带形成的天气过程常为: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西伸,使辐合带加强并西伸到南海。②索马里低空越赤道气流加强,使阿拉伯海赤道西风和西南季风加强,南亚地区热带辐合带加强。③热带的准双周和准30~60天低频振荡等各种准周期活动的叠合,可使辐合带形成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