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整个热带大气乃至全球大气都存在着30~60天的准周期振荡,并被视为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它的最主要特征是沿赤道缓慢(一般3~5米/秒)向东传播;在垂直方向呈对流层上层和下层反向的“斜压”型结构;在水平方向主要表现为纬向波的特征。它既存在冬春强而夏秋弱的年变化,也有与ENSO(El Nin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存在明显关系的年际变化。不少研究还发现,MJO起源于赤道印度洋甚至非洲地区,它的活动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关,而且还对其他地区的天气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MJO的活动影响亚洲季风的爆发和异常,以及中国夏季的旱涝。国际上一些研究也表明,MJO可向东与向北传播,并通过对流异常的热力强迫和遥相关的方式可以影响很多地区的降水,例如东亚、西南亚、大洋洲以及北美洲等。在西北太平洋、北印度洋和澳大利亚附近地区,针对MJO在调节热带气旋生成方面的作用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认为热带气旋易于在MJO的湿(活跃)位相中生成。有结果认为当MJO在西太平洋处于活跃位相时,该地区台风生成频率会增加;但也有人指出MJO对热带气旋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仅在热带大气,在中高纬度大气中也存在大气季节内振荡。这最早是由安德森(Anderson)和罗森(Rosen)在研究纬向平均西风角动量的向北输送时提出的。通过对东亚和北美急流的演变、极地涡旋的变化、东亚大槽的变化以及阿留申低压系统等的功率谱分析,都可以发现,在30~60天周期谱带存在着显著的谱峰,说明30~60天大气振荡在中高纬度也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