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尺度一般为数百千米,垂直高度约10千米,伸展到对流层高层。热带气旋的涡旋气流自外向内加强,在气旋内部发生狂风、暴雨和巨浪,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生成于热带海洋,具有气旋性环流的暖心低压涡旋。
水平尺度一般为数百千米,垂直高度约10千米,伸展到对流层高层。热带气旋的涡旋气流自外向内加强,在气旋内部发生狂风、暴雨和巨浪,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1989年,世界气象组织根据气旋内最大风速,把热带气旋分为4类:①热带低压,最大风速10.8~17.1米/秒(风力6~7级);②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7.2~24.4米/秒(风力8~9级);③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24.5~32.6米/秒(风力10~11级);④台风或飓风,最大风速≥32.7米/秒(风力12级以上)。发生在北大西洋西部、北太平洋中东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的称为飓风。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称为台风。发生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称为气旋。发生在南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南部的称为强热带气旋。发生在印度洋西南部的称为热带气旋。
因为海洋上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热带气旋,为减少混乱,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时,各气象机构便会对其作出命名。热带气旋的名字按各个区域预先确定的命名表次序命名,这些命名表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或各地区负责预测热带气旋的机构制定。热带气旋在整个生命期中名字是不变的。在亚洲,达到热带风暴及其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在被命名的同时还会被编号,按热带气旋命名、编号(加括号)的次序排列。当热带气旋在某地区造成严重破坏,该地区可要求将其名字退役。为该热带气旋起名的台风委员会成员会再提一个名字作替补。
热带气旋结构随发展强度有很大不同。热带低压除了有气旋环流外还可有闭合等压线,在气象卫星云图上常有密闭弧状云区并经常和热带辐合带云带相连或位于其北侧,在旋向内部气流较强时可出现完整地向中心旋入的积云线。低压内水汽充沛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所以有较强烈的天气,登陆时也会发生暴雨。热带低压在环境条件合适时有10%可继续发展成热带风暴或台风。当强度达到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时,在气旋的中心区天气反而变为晴朗并有下沉气流,风速变小,称为风眼。
热带低压的发生一般与热带辐合带的切变有关。热带气旋的生成需要海温、大气环流和大气层三方面因素配合,一般认为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①海水的表面温度不低于26.5℃,且水深不小于50米。这个温度的海水造成上层大气足够的不稳定,因而能维持对流和雷暴。②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这有利于潜热被释放,而这些潜热是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③潮湿的空气,尤其在对流层的中下层。大气湿润有利于大气扰动的形成。④需在距离赤道超过5个纬度的地区生成,否则科里奥利力的强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压中心的风偏转并围绕其转动,环流中心便不能形成。⑤一个预先存在的具有低压中心的天气扰动。⑥不强的垂直风切变。如果垂直风切变过强,热带气旋对流的发展会被阻碍,使其正反馈机制未能启动。但热带气旋也可能在上述6个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生成。
全球热带海洋几乎都发生过热带气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技术报告统计,在1981~2010年,全球海洋上强度大于热带风暴级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发生86.0个。全球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7个海区: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最高的区域,占30.2%(26.0个),东北—中太平洋占19.2%(16.6个),北大西洋占14.0%(12.1个),北印度洋占5.6%(4.8个),西南印度洋占10.8%(9.3个),澳大利亚—东南印度洋占8.7%(7.5个),澳大利亚—西南太平洋占11.5%(9.9个)。
西北太平洋台风一般出现在5~10月。美洲或加勒比海飓风季节一般为6~11月,在8~9月为高发期。南太平洋及澳大利亚气旋则通常出现在11月~次年4月。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常出现在4~6月以及9~11月。非洲东海岸的热带气旋则出现在11月~次年4月。
全球热带气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率,标准差为8个,约占常年(1981~2010年平均)总量的9.3%。恩索(ENSO,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循环可影响到季风槽的强度,调整季风槽位置,以及改变对流层垂直切变,因而是热带气旋年际变率的重要影响因子。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更有利于某些区域(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东经160°至日界线)热带气旋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其他一些区域(东经160°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澳大利亚附近)。拉尼娜(La Niña)的情况相反。除ENSO外,平流层准2年振荡可通过改变对流层顶的静力稳定度,从而影响大西洋、西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频数。
全球热带气旋频数在过去一个世纪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在某些海区(如西北大西洋),强热带气旋频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但由于观测数据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同,对热带气旋长期变化趋势的估计信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