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评论界广泛谈论海洋文学,发表了大量关于海洋的文学作品,但却回避了海洋文学的概念界定。中国学者开始关注海洋文学,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学者,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海洋重视程度的加深,中国大陆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海洋文学的研究。
海洋文学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人类海洋生活的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对于人类心灵与海洋客观世界本质的语言文字艺术。文学题材表现形式之一。
- 英文名称
- ocean literature
- 所属学科
- 海洋学
赵君尧(1953~ )在2007年第1期《职大学报》上发表的《海洋文学研究综述》一文,认为朱学恕在《大海洋》诗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一文,在中国最早提出了“海洋文学”这一概念。陈思和(1954~ )在2000年第11期《学术月刊》发表《试论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一文中,则认为朱学恕在《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一文中,尽管提出了“海洋文学”的概念,却没有界定海洋文学,因此他从海洋所具有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海洋文学应有的如下内涵和概念。
①多彩的人生,情感的海洋。②内在的视听,思想的海洋。③灵智的觉醒,禅理的海洋。④真实的水性,体验的海洋等。借助审美视角介入了海洋文学的概念。与此同时,段汉武(1966~ )在2009年1月出版的《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2卷第1期上发表的《〈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一文中,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海洋文学这一概念。段汉武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2种:①龙夫在2004年《海洋世界》第7期发表的《大海的倾诉:日本学者论海洋文学的发展》一文在研究日本海洋文学时对“海洋文学”的界定:“所谓海洋文学,通常是指以海洋为题材或根据在海上的体验写成的文学作品。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作用还称不上基于世界共识的‘海洋文学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学是:主题与海洋密切相关、并受海洋特性支撑的文学作品。”②杨中举在2004年《译林》第6期发表的《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和生态主义——美国海洋文学述略》一文的界定:“什么是海洋文学?我认为,那种渗透着海洋精神,或体现着作家明显的海洋意识,或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或描写的生活以海为明显背景,或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予人或物以海洋气息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列入海洋文学的范畴。”段汉武在对龙夫、杨中举所界定的“海洋文学”概念进行比较后,对海洋文学概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即“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就是海洋文学”。
包括海洋诗歌、海赋、海洋散文、海洋小说、海洋剧本等,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海洋文学以不同文学体裁,着力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情感,描摹典型的海洋自然环境,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类的海洋社会生活。海洋文学具有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虚构性、想象性、多义性、象征性、哲理性等特征。
古希腊史诗有《奥德赛》;纪实文学作品有美国作家H.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白鲸》,J.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的《海狼》,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雨果的《海上劳工》,英国作家J.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的《黑暗之心》,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的《蟹工船》;童话有丹麦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航海冒险小说有法国作家J.G.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美国作家J.F.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的《舵手》《红色海盗》《陆地与海洋》《海狮》、英国作家R.M.巴兰坦(Robert Michael Ballantyne)的《珊瑚岛》、R.L.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的《金银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斯里兰卡作家M.魏克拉玛辛诃(Martin Wickramasinghe,1891~1976)的《神秘岛》(中译本名为《蛇岛的秘密》)等航海冒险小说,都是外国海洋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中国的海洋文学历史悠久,题材丰富,从《山海经》到现代小说,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元代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清代蒲松龄(1640~1715)的《夜叉国》和《罗刹海市》、当代作家阮章竞(1914~2000)的《金色的海螺》、陆俊超(1928~ )的《九级风暴》、邓刚的《迷人的海》、翟晓光的《红海洋》等,都是海洋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
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作品中,海赋的数量较多。海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专门以赋体形式来描摹大海自然景象、歌咏人类对海洋情感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早的咏海名赋是东汉班固(32~92)写的《览海赋》,传神地写出了大海烟波浩渺的万千景象。“建安七子”之一王粲(177~217)的《咏海赋》,气韵生动地抒写了大海的辉煌和大度。三国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将人生抱负与对大海的歌咏融为一体。此后,晋代潘岳(247~300)的《沧海赋》、木华的《海赋》、东晋孙绰(314~371)的《望海赋》、庾阐的《海赋》、唐代卢肇(818~882)的《海潮赋》、宋代吴淑(947~1002)的《海赋》、明代王亮的《观海赋》、肖崇生的《航海赋》、郑怀奎(1563~1612)的《海赋》等,或侧重描写大海的浩瀚气势,或铺陈大海的物产丰富,或叙写海怪精灵,都是中国海洋文学的海赋名篇。有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冠以“海”字,但同样以赋体的形式描摹了海景,歌咏了海洋,如宋代苏轼(1037~1101)的《飓风赋》、清代林昌彝(1803~1876)的《碧海掣鲸鱼赋》等。这些海赋不但歌咏了海洋的壮阔和雄奇,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资料,如卢肇(818~882)的《海潮赋》就涉及大海潮汐与太阳的关系,提出了有关潮汐的14个问题,并做了回答,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扩展阅读
- 倪浓水.中国海洋文学十六讲.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 滕新贤.沧海钩沉: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 李松岳.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 沈农夫.变化中的海洋文学.文化月刊,2002,(1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