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方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环境破坏等经济社会问题的凸显,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更具合法性、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更符合公共利益、什么样的消费是更加道德的等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逐渐形成了伦理消费的研究框架。这些伦理关心包括人类和工人权利、性别平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动物待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及其他隐含在产品中的政治和价值。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对他人、对本地社区和社会、对世界以及对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关注到这种影响,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及一些企业发起一系列的伦理消费倡议和运动,希望引起人们对消费的反思并试图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消费链条。近年来兴起的消费的道德化或者说伦理消费趋势的实质,是寻求“全球责任”的一种政治行动,将家庭生活、本地身份和国家公民等责任同一系列的“全球性的”关怀联系起来。这些关怀包括贸易公平、气候变化、人权以及劳动者团结等问题。
首页
[{"ID":42418,"Name":"法学"},{"ID":57085,"Name":"社会学"},{"ID":58308,"Name":"应用社会学"},{"ID":214297,"Name":"消费社会学"},{"ID":214298,"Name":"〔消费类型〕"}]
. 法学 .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 消费社会学 . 〔消费类型〕伦理消费
/ethical consumption/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86次
不光出于个人的乐趣和价值,也关心消费带来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影响的消费。
- 英文名称
- ethical consumption
- 所属学科
- 社会学
伦理消费被认为是“政治生活”的一种创新模式,代表一种连接消费者政治与消费实践的独特策略。伦理消费将日常消费作为手段,推动更广泛、更清晰的政治目标和日程,将利他的、人性的、团结主义的和环境的责任置于日常生活的节奏和琐事中,包括喝咖啡、买衣服、给孩子准备午餐等,人们借助作为消费者的特权地位被鼓励认识到自身的义务,转而努力成为负责任的消费者。正由于这种对“政治生活”的创新性和日常性,伦理消费在发达国家上升为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
与很多其他的消费实践类似,伦理消费实践既有出于对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认同,也有价格和质量的考虑,同时也可能与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区分乃至炫耀性消费等都有关系。虽然很多伦理消费者有着清晰的道德认同,但是想当然地将道德责任与主体能动性绑定、认为道德认同和消费实践是一种线性关系则是片面的,因使伦理消费的解释过于局限化而忽视了其他可能塑造伦理消费实践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
在中国语境下,很少使用“伦理消费”或“消费伦理”这样的话语,但伦理消费实践和宣传广泛存在。较显著的是基于环境关心的伦理消费,如垃圾分类、节能环保产品购买、绿色出行等;此外也有基于社会经济影响的伦理消费,例如经常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扶贫、消费援助。相关研究大多为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理论发展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