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于开罗。自幼在贵族家庭成长,接受良好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教育。15岁时进入开罗法律学院新成立的翻译系学习,后被选赴法国留学。一度受埃及总督赏识,成为宫廷诗人,写诗赞美埃及王室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废黜了埃及总督,绍基也被逐出宫廷,流放至西班牙巴塞罗那。
绍基在欧洲留学期间,受到了许多法国文学家特别是J.拉辛和莫里哀的影响。经过生活的磨难,绍基开始关心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国热情和阿拉伯民族主义情感的诗篇,收录在《绍基诗集》(四卷本)里。他的诗语言凝练、典雅、富于情感和想象,尤工于音律,宜于入乐,为歌唱家和听众所喜爱。诗人因其诗歌成就突出,于1927年被阿拉伯诗界尊为“诗王”。
绍基晚年致力于将诗剧这一艺术形式引进阿拉伯文坛,创作了《克里奥帕特拉之死》(1927)、《莱依拉的痴情人》(1931)、《冈比斯》(1931)、《安塔拉》(1931)、《大阿里贝克》(1932)、《胡达太太》(1932)6部诗剧,另有一部散文剧《安达卢西亚公主》(1932)。其中,《克里奥帕特拉之死》被认为是作者最好的一部诗剧,取材于古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与罗马帝国侵略者进行斗争、最后失败自杀的悲剧。作者借女王之口警告侵略者:“不错,你们战胜了埃及,然而也为罗马掘开了坟墓!”作者站在埃及民族主义立场上,借剧作表达埃及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其后期诗作一样,其诗剧作品大多贴近国家、民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反映阿拉伯民族和埃及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斗争精神。
绍基奠定了阿拉伯诗剧的基础,是这一领域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