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首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有94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近5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交研究报告。具体内容为:
联合国荒漠化大会
根据1975年联合国大会3337号决议,1977年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的讨论荒漠化问题的专题国际大会。
- 英文名称
-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UNCOD
- 所属学科
- 地理学
提出了荒漠化的定义,明确了人口发展、社会条件对荒漠化作用的重要影响。“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受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这些地区有严重的自然因素限制,包括水资源的不足、植物生产量低下和生物系统和功能的脆弱。在荒漠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伤害超越了土地承载力,其结果是产生类似荒漠的景观。”
从不同角度讨论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机理,进行了生态变化、气候、人口社会、技术与荒漠化的专题论述。①“生态变化与荒漠化”专题研究中提出:荒漠化是一种包括环境和社会变化的过程,“新石器以来的历史记载是不能提出任何荒漠化的确定性结论的。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可能确实存在气候原因的荒漠化,而在其他许多地区也无疑存在文化原因的荒漠化”。②“气候与荒漠化”专题,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对气候变迁的影响、气候长期预报及人类改善气候的可能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干燥地区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都发生过自然的气候变化。近期的荒漠化是反复的自然干旱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人口社会与荒漠化”“技术与荒漠化”专题则详尽分析了现今荒漠化地区的人口状况与生态特点,研究了荒漠化的社会经济原因与结果,提出“荒漠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社会变化与气候及生态系统波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社会变化过程通常与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社会系统一体化、人口流动、政治及经济的变化、传统技术被不适宜的现代技术取代等相关联”,认为“当长期异常干旱或湿润时,气候会成为荒漠化的积极作用因子”,但“社会最富戏剧性的变化过程是人口的迅速变化,人口增长对该地区的强大压力破坏了生态平衡”。
针对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典型研究,大会提交了分别代表冬雨气候区、夏雨气候区、水渍和盐渍化类型区域的四个荒漠化典型研究报告。编制了第一份全球荒漠化图,表示出全球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荒漠化程度及危害状况;首次对全球荒漠化态势作了初步评估,为全球荒漠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和必要资料。
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对“荒漠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如下转变:①将其定义从一种生产性土地变为具有类似沙漠景观的非生产性土地的环境退化过程。②认识到它是一个直接或间接影响世界各国与地区的全球性问题。③近几十年中,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由于脆弱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体系间的不相协调造成的,特别是人类滥用土地资源的原因,且其严重性正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日益加剧。
大会制定了荒漠化防治行动计划(PACD),包括28项主要建议,构成了国际、地区和国家级防治荒漠化的综合战略。把荒漠化防治与干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相互结合,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相互协调。
大会首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厘清了荒漠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分析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的紧迫性,确定了后续荒漠化研究的发展方向。这次会议是荒漠化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