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工学 . 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学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 建筑学 . 当代建筑思潮 . 〔当代西方建筑思潮〕 . 〔对思潮产生影响的哲学〕

后结构主义

/post-structuralism/
条目作者黄元炤

黄元炤

最后更新 2023-02-07
浏览 389
最后更新 2023-02-07
浏览 38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结构主义进行反思与改造,从其内部争论与辩证并进而分化的具有批判性与觉醒性的思想。

英文名称
post-structuralism
所属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学

后结构主义来源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以瑞士语言学家F.de 索绪尔[注]的语言学模式,试图对作品的诸要素进行系统排列与拼合以说明作品的形式与意义,相信系统知识的纯理论性构建,并引用其他学科(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等)来“中和”文学作用;后结构主义则让索绪尔的语言学走向极端,发掘作品真正含义,扩大批评,颠覆文本本身结构的转向意义阐释的种种悖论,强调著作只是文本并非科学,以游戏的姿态确定结果。因此,后结构主义全然抛弃理性、简化与客观的结构主义,倾向非理性的追求文本的后设批评与意义蔓延,体现非统一性的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注]、法国思想家R.巴特[注]、法国哲学家M.福柯[注]、法国哲学家G.L.R.德勒兹[注]以及耶鲁学派等,皆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德里达于1966年发表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嬉戏》报告,以及1967年出版的《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与《声音与现象》三本著作,提出“解构”率先向结构主义发难。巴特的《作者之死》一文与《S/Z》《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的愉悦》《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四本著作;福柯的“作者已死”或“主体已死”的提出与《词与物》著作;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千高原》等著作,皆进一步推动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影响其他理论家追从与跟进。

从文本分析,后结构主义的共同特征有:①削落主体的地位,主张去主体化,即从不同角度、逻辑出发体现非逻辑的结果——德里达通过阅读先哲的思想而发现人存在的目的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巴特宣布“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对文本与读者的权威地位。福柯把作者视为写作的淡出,工具性成为文字的产物,临近“作者已死”。②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哲学与语言学,但仍固囿于逻各斯中心论之中——即使批判,福柯并未陷入二元模式的对立,却存在冲破理性的范畴。德里达通过阐明文本而发现逻各斯理性与其他非理性的依存关系。③由外部回归到文本的内部探究,具有动态性的交互分析模式,并强调文本的扩张与生产、多样与多向,让意义呈现自我解构、增值与不确定性——巴特把文本区分为“可读”与“可写”,让读者的地位体现,并含有愉悦与极乐的差异,巴特关注极乐,读者关心愉悦。德里达则用读与写的双重属性区分了传统与解构阅读的不同,既重复、重构文本意义,也指向意义的增值。福柯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在推论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如何被汇整到某一范畴结构之中,而这一结构又如何解体与被新的结构所取代。

后结构主义的目的是消解(西方)形而上学的中心作用,对西方文明进行总体批判,动摇与拆解与形而上学有关的设定与观念,并将语言及其在不同文本的实质作用列为批判的核心,从而对文化展开批判,让人们意识到文本的特定权力偏爱与压制(隐喻、修辞等),揭穿虚幻与虚假的客观真理。后结构主义对语言与文本的批判是一种趋向,手段是折射、颠倒与游戏,但批判话语的不同乃至消解的主意(主体、文本、历史等)也有差异,却仍相互影响与作用,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来展开,并进而超越。后结构主义便沿此轨迹消解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分,将能指与所指铸造出新的关系,进而让语言与文本彻底开放,朝向多义与多重解释构建。因此,无论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疯癫与流动论,皆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发起一波波的冲击与颠覆,给外界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来看待语言的游戏,而其对文本与文化的分析和批判,不容忽视。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