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 英文名称
-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根据套入肠与被套肠部位,肠套叠分为小肠-小肠型、小肠-结肠型、结肠-结肠型,在小儿多为回结肠套叠。根据套叠的结构肠套叠可分为三层:最外层为肠套叠鞘部,套入部位为内筒和中筒。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最远处为头部。肠套叠发生时多为顺行性套叠,套入的部位也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而已经套入的部分就不能再自动退出。套入部的肠管会发生痉挛,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组织充血水肿。随之黏膜细胞分泌出大量黏液与血液及粪质混合呈果酱样排出。最后,肠壁的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肠道的动脉供血不足,最终肠壁坏死。
婴儿型的套叠多是原发性的,即并无明显的病因可寻,患者多为健康儿童。95%左右无明显病因,而其余的5% 则由梅克尔憩室和肠息肉所致。有专家认为肠道因受到某种刺激而发生蠕动紊乱或形成痉挛,极可能是促成套叠的基本因素。另外因为肠套叠多发生在夏秋之季,此时易有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淋巴结肿胀,认为肠壁上的淋巴结肿大也可能阻碍肠管的正常蠕动,导致套叠。有时在急性肠炎以后,特别是末段回肠的淋巴结已有肿大者,或有食物过敏及滥用泻药等情况,凡能促使肠道异常蠕动者,均可引起肠套叠。除婴儿型外,其他年龄的套叠常有某种较明显的病因,即为继发性套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以及肿瘤等,均可引起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就会影响到蠕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引起套叠现象。成人肠套叠中40%的患者是由于肿瘤,应值得注意。
典型症状是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肿块,被称为肠套叠三联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幼儿突然发作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绞痛,每次绞痛常持续15~20分钟,由于婴幼儿不能自主描述症状,出现腹痛时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可反复发作。肠套叠发生时跟随小肠套入相邻肠管内的还有小肠的系膜,而小肠系膜内有小肠的血管,随着肠管的蠕动,被套入的肠管会越来越多,系膜内的血管极易受到压迫,当小肠出现缺血时,肠黏膜坏死、脱落以及出血,表现为便血,婴幼儿的血便形似果酱,又称为果酱样大便。发生肠套叠的小肠由于是肠管套肠管,因此这段小肠偏粗、偏硬,婴幼儿的肚皮较薄,约有60%的患儿在触摸腹部时可摸到腊肠样的肿块,即发生套叠的肠管。在实际的临床中,仅有少数患儿会出现典型肠套叠三联征,大多数人仅有1~2个典型症状。
成人型肠套叠的症状大都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可以是急性的阵发性绞痛,也可以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的慢性隐痛。由于成人肚皮较厚,很少能摸到腹部的肿块,当套入的肠管过多引起肠梗阻或肠缺血时可以出现恶心、呕吐或便血、腹膜炎等症状。
小儿肠套叠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血便和腹块。腹痛为突发性,表现为幼儿突然阵发性啼哭伴脸色苍白,持续几分钟后静止,间隔15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又反复发作。约90%病儿在发病2小时内排果酱样黏液便,直肠指检可见指套染血;体检时在多数患者可扪及典型的腹块。应在发作间歇期检查,肿块质韧,常呈腊肠样。部位随套叠类型而异,常见的回盲或回结型可在右上腹扪及肿块并伴有右下腹空虚感,此征象(Dance征)被认为有诊断意义。肠套叠发作时还可有呕吐胆汁、腹胀、发热等肠梗阻症状。只有25%左右的成人肠套叠患者同时具有以上的三大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60%~80%的患者伴有腹块,便血较少见,约见于1/3患者。成人肠套叠大多有慢性反复发作史。
放射学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钡剂灌肠时可发现钡剂在套叠顶部受阻,并在外鞘和套入部顶部处进入肠壁间,造成典型的杯口形影像。B超可发现套叠肠段,并且无创,对钡剂无法到达的上段小肠套叠和危重患者有意义,但易受肠腔胀气影响。
采用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来进行治疗,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应用空气或钡剂灌肠,适用于回盲型或结肠型的早期。一般空气压力先用60毫米汞柱,经肛管注入结肠内,在X线透视下明确诊断后,继续注气加压至80毫米汞柱左右,直至套叠复位。如果套叠不能复位,或病期已超过48小时,或怀疑有肠坏死,或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都应行手术治疗。在肠套叠复位之后,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肠管有无坏死、肠管有无出现器质性病变的情况。如果未出现这些情况的话,可以切除阑尾将肠管纳入肠腔之后缝合。而一旦出现肠坏死情况的话,需要对坏死的肠段进行切除吻合术治疗。成人肠套叠多有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一般主张手术治疗。
首先应当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应当少食多餐,平时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水果,促进营养物质吸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另外应当积极地治疗肠炎、痢疾等肠道疾病。此外,平时还应当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适当的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防止便秘,最后应当积极地进行肠道功能的调理,避免不洁净的食物刺激肠道引起腹泻,导致肠套叠。
套叠的时间越久,受累的肠袢必然越长,而肠壁的狭窄可能更加严重,故预后必然更为恶劣。儿童型肠套叠在肠管发生坏死前复位一般预后良好;一旦发生坏死,如不尽快切除坏死的肠管,有可能导致死亡。此外,5%~8%的患儿可有肠套叠复发。成人型肠套叠多是由于肠道息肉、肿瘤或憩室等疾病导致的,对于肠道息肉、憩室等良性病变引起的肠套叠在切除病变肠管后通常可治愈,但是恶性肿瘤引起的肠套叠的预后往往取决于肿瘤的分期。
扩展阅读
-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等.外科学.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