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是30%的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极限,也称精细平衡极限,是太阳电池领域中常用的效率极限。此外,还有一种效率极限计算方式,即热力学转换效率极限。热力学转换效率极限是将太阳电池作为卡诺热机,其转换效率由电池温度、环境温度和太阳温度决定,转换效率极限接近90%。
精细平衡转换效率极限考虑到太阳电池带隙及热耗散等的影响,光子能量大于半导体带隙()的光子才会被吸收,电池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在向环境进行自发辐射。电池的转换效率依赖于带隙
和太阳光谱,如果
太小,则由于最佳工作电压(
)<开路电压
,
和
会比较小,转换效率较低;如果带隙
太大,电池对太阳光谱的吸收范围较窄,最佳工作电流(
)和短路电流(
)会比较小,转换效率也较低。因此,对于特定的太阳光谱,具有最佳带隙对应一定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通过更精确的计算,不聚光情况下,太阳光谱为AM1.5G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33%,相应的最佳带隙为1.4电子伏;完全聚光情况下,太阳光谱为AM1.5G的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41%,相应的最佳带隙为1.1电子伏。
突破理论转换效率极限的电池技术包括多带隙/叠层太阳电池、中间能带太阳电池、热载流子太阳电池和碰撞电离太阳电池。已实验证明比较有效的是叠层太阳电池技术,已获得大于30%的光电转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