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彩釉中,主要以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如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能烧出祭红、鲜红、宝石红、牛血红等红色釉;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能烧出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青色釉;以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可烧出霁蓝、宝石蓝等蓝色釉。
同一种金属氧化物由于在釉内含量的不同,温度与烧成气氛有别,以及釉中其他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又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同样是以铜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唐代长沙窑瓷器上的绿色花纹,便是铜在氧化气氛中的结果。北宋晚期,河南禹县(今禹州)的钧窑窑工,在1300℃的高温下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还原条件,又使铜呈现出红色,即“钧红”。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中间经历了2000余年。东汉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发明,南北朝时期白瓷的出现,唐代著名的“唐三彩”烧造成功,为中国在宋以后的彩釉陶瓷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入宋后,各地名窑辈出,色釉的品种增多,尤以青瓷系成就最高。河南钧窑铜红釉的研制成功,结束了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到了元代,元紫、元红等色釉兴起,都与钧窑产品相近,乌金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借鉴各地陶瓷生产经验,釉的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虽然当时陶瓷生产以青花为主,但在彩釉方面也有相当大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高温祭红釉的成功烧制。清代前期,豇豆红(美人醉)及郎窑红问世。此外胭脂红、窑变花釉、虎斑釉、珐花三彩、浇黄三彩等也先后产生。
彩釉陶瓷的彩釉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根据釉的组成、类别、制造工艺、烧后外观特征来命名,常见方法有:①按烧成温度。分为高温色釉(1300℃左右)、中温色釉(1200℃左右)、低温色釉(1000℃左右)。②按烧成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彩釉、还原焰彩釉。③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珍珠釉等。
彩釉的基本原料与普通釉料大致相同,但含有一定比例的呈色原料(着色剂)和帮助发色的辅料,如氧化剂、还原剂、结晶促进剂等。呈色原料在彩釉中起发色作用,通常为含金属化合物和人工提纯的化工原料。如:①铁的化合物能配制黄、红、棕、褐、青、黑等色釉。②钴的化合物能配制蓝、绿、黑、褐等色釉。③铜的化合物能配制红、绿、蓝等色釉。④锰的化合物能配制淡红、紫、褐等色釉。⑤镍的化合物能配制黄褐、青灰、绿、紫等色釉。⑥铀的化合物能配制橙、黑、黄、红等色釉。⑦钒的化合物能配制黄、绿、蓝、黑等色釉。⑧锑的化合物能配制黄、橙、灰等色釉。⑨镉的化合物能配制镉黄、红等色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