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艺术学 . 舞蹈学 . 中国民间舞蹈 . 汉族民间舞 . 花鼓

花鼓

/flower-drum song-dance/
条目作者梁力生

梁力生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6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46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民间歌舞。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

英文名称
flower-drum song-dance
又称
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
所属学科
舞蹈

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花鼓源远流长,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明代传奇《红梅记》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节。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词》中有“小鼓花腔说凤阳”之句。花鼓表演经常出现在春节、元宵节及各种庙会中,同时还被用来庆祝五谷丰登、祭神求雨等与祭祀有关的活动。

清代《村庄生涯图册》插画——《凤阳花鼓》清代《村庄生涯图册》插画——《凤阳花鼓》

花鼓的表演形式极为丰富。安徽花鼓以流行于凤阳的最具代表性,称凤阳花鼓安徽花鼓中,有用两根较长鼓槌击鼓的,称双条鼓。山东花鼓主要流行于聊城、淄博、苍山等地,以流行于禹城、乐陵、惠民等地的花鼓最有特点。舞者背小鼓,鼓槌系长穗,在旋转跳跃时挥舞长穗,绕头、背、腰、腿等部位后以穗头击鼓,舞姿矫健豪放,技巧性高。湖南花鼓主要流行于长沙、常德、岳阳、浏阳、益阳、宁乡等地。湖北花鼓主要流行于天沔、襄阳、远安、随州等地。两湖地区的花鼓以一旦一丑表演的称单花鼓,以一丑二旦表演的称双花鼓。单花鼓较为流行。山西花鼓主要流行于沁县、万荣、闻喜等地,又称晋南花鼓。晋南花鼓分为低鼓、高鼓和多鼓3种。低鼓舞者将鼓系于腰左,以骑马蹲裆姿势击鼓;高鼓舞者将鼓系于胸前;多鼓是把几只鼓分别系于头、肩、腰、腿、膝等处,以直立姿势击鼓。晋南花鼓击鼓动作灵巧传神,鼓点准确清脆,表演时常有数名少女持小锣穿插其间、陪衬表演,舞姿柔和优美,与打花鼓者刚健有力的舞姿形成对比。有的地区表演者需身背花鼓边敲边舞;有的地区则左手持花鼓,右手持绸扇类等道具,装扮成各种人物角色边唱边舞;有的地区虽名为花鼓,其实并无花鼓,只是持伞、扇、帕、花灯、龙头等,伴随鼓点作舞。不同地域的花鼓不仅名称、唱腔、舞蹈方式不相同,承传的风格流派更是各具特色。

清代以后,花鼓舞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发展成地方小戏在舞台上表演,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作为民间歌舞形式的花鼓舞仍在民间流传。

凤阳县市民广场花鼓表演凤阳县市民广场花鼓表演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