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坑是大多数行星表面的共同特征,其大小可以从微米级的微陨石坑至直径大于2000千米的盆地。星际物质以高速撞击地球或其他天体表面时,动能传递给被撞击体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沿着近似半球形的前沿从接触点迅速向外传,产生剧烈冲击和爆炸,使撞击体自身与被撞击物的岩石熔融和气化,抛射出基岩物质后形成撞击坑。
按撞击坑的形态和大小可分为简单撞击坑、复杂撞击坑和多环撞击盆地。①简单撞击坑。为碗形坑,直径较小,深度直径比为1∶5~1∶7。形态呈平滑碗状,具有隆起的坑唇。撞击时的溅射物质覆盖层覆于环边变形岩石之上,呈辐射状分布,其展布宽度可达1~2个撞击坑的范围,冲击坑坑底为平底,被回落角砾岩层所覆盖。②复杂撞击坑。随着撞击坑直径的增大,撞击坑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会在坑底发育隆起的中央峰。一般来说,地球上直径大于4000米,月球上直径大于20千米的撞击坑,才可能观察到中央峰。为中央峰的形成是撞击过程中塑性地壳受强力压缩后回弹隆起的结果,也可以是撞击后大量撞击溅射物、撞击熔融岩和角砾岩回落到坑里而堆积成的。复杂撞击坑具有环状结构,从中央峰(或中央环)-环状凹地-断裂环区-环边坑唇-溅射物质覆盖层。③多环撞击盆地。是大型陨石或彗星物质撞击时产生的特大撞击坑,其中央峰被环形突起所替代,呈现为环山系围绕的巨大撞击盆地。如月球上的东方海就是一个巨型的多环撞击盆地,研究认为这个盆地是由直径约64千米的撞击体撞向月面形成的。最初形成的撞击坑深约180千米,此后坑缘垮塌,月幔物质沿周遭岩石内部的裂隙上涌,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垮塌过程,最终形成了东方海撞击坑最外缘的两道环形构造。因为撞击坑底部岩石受撞击瞬间高压挤压的应力反弹效应,坑底中央位置不断被抬升,形成最内部的环形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