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夏商周考古 . 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 东南地区

银山岭战国墓

/Tomb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t Yinshanling/
条目作者谢广维

谢广维

最后更新 2023-10-31
浏览 170
最后更新 2023-10-31
浏览 17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岭南地区战国越人墓。

英文名称
Tomb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at Yinshanling
所处时代
战国时期
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燕水村
第一次发掘时间
1974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燕水村,地处银山岭西北麓。1974年发掘,共发掘战国晚期墓110座,汉墓45座,晋墓1座,时代不明墓葬9座。战国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带墓道的3座。墓室填土为原坑土,部分经过夯打,个别墓底铺薄白膏泥或木炭。部分墓葬设有二层台,二层台两侧一般各有3个对称柱洞。多数墓葬都设有腰坑,腰坑形状以方形为主,长方形次之,少数圆形,还有形状不明者。其中有50座腰坑为方形、21座为长方形、9座为圆形,另有7座形状不明。除8座腰坑未放置器物外,其他腰坑均置陶盒、陶罐、陶瓮或陶瓿,以置陶盒者居多。还有10座墓底部铺粗沙状河卵石。葬具和人骨均已腐朽,从朽痕推测,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个别小墓可能无棺无椁。

随葬品多寡不一,最多者达四五十件,最少者仅一二件。摆放位置较为一致,兵器、生产工具、配饰置于棺内,陶器或铜容器一般置于棺外一端或一侧,呈直线或曲尺形排列,砺石常与铜铁类的利器共出。器物组合亦较有规律,铜兵器为剑、矛、镞配套,生产工具为锄、刮刀配套,生活用具为鼎、盒、杯配套。兵器和陶纺轮一般不共出,表明其可能存在性别区分。出土器物总数达1044件,其中陶器377件、铁器181件、铜铁合制器11件、玉石器115件。陶器以硬陶为主,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弦纹、水波纹、锥刺纹等,不少器物上还见有刻划符号。陶器器形主要有瓮、罐、瓿、壶、鼎、盒、杯、钵等,以杯和盒居多。铜器有鼎、盆、钵、勺、剑、矛、钺、戈、镞、镦、斧、凿、削、刮刀等,以镞、剑、矛居多。铜铁合铸器有铁足铜鼎、铜首铁削及铁铤铜镞3种。铁器主要有锄、斧、锛、凿、刀、刮刀、削、鼎、矛等。玉石器主要为玉玦及砺石。

此外,在一件出土铜戈和一件采集铜矛上发现分别刻有“江”“鱼”“孱陵”。据考证,“江”在今河南省东南部,“鱼”在今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孱陵”在今湖北公安南,战国时均属楚,后又都被秦国占领。戈上的“江”“鱼”和矛上的“孱陵”很可能是秦军占领三地后所刻,而这两件兵器在此后的秦平百越的战争中,很可能又由转战南下的秦军携带至银山岭。无独有偶,“江””鱼”戈的另一面还刻有“廿八年”等文字,推测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正是秦向岭南大举用兵的时期。

银山岭战国墓出土陶器属广泛分布于江浙至华南一带的几何印纹硬陶系统,青铜器则包含较多的楚、越、滇、秦等文化因素,设置腰坑的习俗不仅常见于两广越人墓,与江淮地区楚墓亦较为接近。学术界对墓葬年代存在战国时期和南越国时期两种不同观点,但对于其为越人支系西瓯族群墓地的认识基本一致。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2):211-258,273-28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