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 明清考古 . 遗址

沈阳汗王宫遗址

/Khan Palace at Shenyang/
最后更新 2023-08-05
浏览 164
最后更新 2023-08-05
浏览 1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定都沈阳期间居住的宫室。

英文名称
Khan Palace at Shenyang
所处时代
后金
位置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
发现时间
2012
第一次发掘时间
2012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2012年发现,2012年、2015年2次发掘。遗址北面正对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初名安定门,后改名镇边门),与之相距10.6米;南面正对中卫城十字大街的南北向街道——通天街,距沈阳故宫大政殿500余米;西南20米为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的王府遗址。遗址始建于明末,废弃时间不晚于清代中期。

图1 沈阳汗王宫遗址平面复原图(赵晓刚 供图)图1 沈阳汗王宫遗址平面复原图(赵晓刚 供图)

遗址坐北朝南,方向185°。为二进院落,四面围墙仅南、北宫墙尚存,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前院、二进院,进深41.5米,面阔不详。宫门位于南宫墙的正中部位,宫门面阔和进深均3.4米。残存6块础石,南北一字排开,东、西各3块,中间的2块础石包砌在门垛内,平面位置要高于其他4块础石。础石的平面形状不一,包括圆形4个,圆角方形1个,不规则形1个。南宫墙宽1米,宫门址东、西两侧均存残垣,东段残长8.4米,西段残长17.75米,残高0.1~0.2米;北宫墙宽1.4米、残长31.9米、残高0.7米,西段被近现代建筑破坏,东段向南弯曲,被晚期遗迹打破。宫墙基础为基槽结构,槽深0.3米,槽底砌筑砖壁,以泥浆勾缝,最底层用青砖横向立砌,上层青砖平铺。

前院位于南宫墙和后院高台基址之间,进深14米,面阔不详。未发现同期建筑址。院落东、西两侧被清代遗迹打破,临近南挡土墙西段的院落可见一处厚约5厘米的深灰褐色踩踏面,院落东侧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黄色垫沙。

二进院坐落在夯土包砖结构的高台基址上。高台基址大体呈横“目”字形,由东、西并列的两条南北向隔墙及四周挡土墙构成高台基址的骨架,隔出的空间内填土夯实。高台基址南北宽23.5米,中部保存较好,东、西部大部被毁。东隔墙最宽处3.3米,西隔墙最宽处3.2米。挡土墙和隔墙均为基槽结构,槽深0.3米,槽内用残砖逐层平砌。南挡土墙西段和西隔墙南端以两层错缝平砌的条石为基础,条石之上砌筑砖壁,壁面用青砖错缝平砌,内填残砖。北挡土墙部分使用土坯砖砌筑。东隔墙西侧与夯土之间的缝隙发现有用木料填充的痕迹。高台基址南侧发现残存仅一层的台阶,用青砖横向立砌,高0.2米。台阶南的地面以残砖铺墁,宽1米、残长2.7米,是二进院门楼的散水。

遗址内出土大量琉璃建筑构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滴水、压带条、脊砖等。釉色以绿釉和蓝釉为主,少量施黄釉。瓦当、滴水和脊砖上多饰莲花纹,压带条多饰连珠乳钉纹和花瓣纹。还发现两枚满文“天命通宝”和沟槽石、“后土之神”石碑以及关帝庙残碑等遗物。 

图2 绿釉莲花纹瓦当(赵晓刚 供图)图2 绿釉莲花纹瓦当(赵晓刚 供图)

图3 满文“天命通宝”铜钱(赵晓刚 供图)图3 满文“天命通宝”铜钱(赵晓刚 供图)

沈阳汗王宫遗址的发现,确定了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宫室的具体位置、建筑布局和形式,均与清初绘制的《盛京城阙图》中的“太祖居住之宫”相吻合。2016年,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沈阳汗王宫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8,(2):39-53,1.
  • 张连兴,赵晓刚.探寻努尔哈赤的最后时光 沈阳汗王宫遗址考古发掘始末.大众考古,2017,(4):24-3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