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毛奇龄撰。毛奇龄(1623~1716),原名毛甡,字大可,一字于一,又字齐于,别号河右,又号西河,又有僧弥、僧开、初晴、秋晴、晚晴、春庄、春迟诸号。浙江萧山(今杭州)人。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长期流落江湖。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馆纂修明史,后乞病归。晚岁林居讲学,专事著述。
《西河词话》共38条,内容多记明末清初词坛轶闻旧事。其时作者正云游江湖,以词会友,实录见闻,其中探讨词韵、词乐等问题,间亦可观。他认为:“词本无韵,故宋人不制韵,任意取押,虽与诗韵相通不远,然要是无限度者。”毛奇龄并非有意废韵,只是要求词韵应从宽,求其自然,勿作茧自缚,既曲解前人,又束缚后人的手脚,此论甚通达。所述词曲变为杂剧,其中歌舞唱白,宾主之变化,缕陈始末,亦极赅悉。词论中最可注意之点是“气味”说,提出“大抵词必有意有调有声有色,人人知之。若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则人罕知者”。
是书有2卷本与1卷本。康熙中李螓等刊刻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陆体元修补重印本及《四库全书》本均为2卷。《赐砚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及上海文瑞楼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则将2卷合为1卷,并附沈雄《柳塘词话》7则,末有杨复吉跋。唐圭璋《词话丛编》据《西河合集》辑入,但未附沈雄词话和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