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毒物根据来源和用途分为:①工业性毒物;②药物;③农药;④有毒动植物;⑤微生物毒素;⑥军用毒剂。中毒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往往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短时间内吸收超限量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通常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可危及生命,如不积极治疗,预后不良。急性中毒根据其发生情况分为生活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生活性中毒多为自服或误服,消化道途径中毒为主,工业性中毒则以皮肤和呼吸途径中毒常见。由于化学物质的大量涌现和接触便利,一些中毒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其诊断和治疗是急诊医学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急性中毒的体内过程:毒物进入机体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吸收,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肌肉、静脉途径等直接注入。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工厂,也是毒物进行代谢及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毒物及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肺、汗腺、乳汁也可排泄部分毒物及衍生物。毒物动力学是以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从速度论的观点出发,研究毒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随时间发生的量变规律,阐明毒物在体内的位置、数量与时间关系及毒理作用,包括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毒效动力学又称毒效学,主要研究毒物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机制及与剂量的关系。有关毒物的毒动力学的阐明,将为急性中毒的精准医疗提供依据。事实是更多的毒物对人体的毒作用机制及代谢动力学并不明晰甚至一无所知,相关了解更多来源于动物实验。
急性中毒诊断:主要依据毒物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毒物检测分析是确定急性中毒的客观诊断方法。对于突然出现呕吐、惊厥、呼吸困难、紫绀、昏迷、休克甚至猝死而原因不明者,要考虑急性中毒的可能性;对于原因不明的出血也要想到急性中毒的可能;对原因不明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肝病患者也要考虑到中毒的可能性。当诊断急性中毒或疑为急性中毒时,应常规留取剩余的毒物或可能含毒的标本,如剩余食物、呕吐物、胃内容物及洗胃液、血、尿、粪等,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在需要时送往具备条件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急性中毒救治:急性中毒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凶险,进行诊断的同时,救治要争分夺秒。中毒救治的基本原则:①立即终止接触毒物;②清除进入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包括血液净化、利尿、催吐、洗胃、导泻等;③如有可能,选用特效解毒药物,仅有为数不多的中毒有特效解毒剂;④稳定生命体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症治疗。多数中毒患者是依靠强有力的对症治疗度过险关。
中毒预后:除了毒物的固有理化性质外,中毒的预后常取决于摄入毒物的剂量,即剂量决定效应,也与进入机体的途径、接触时间有关。一般血液途径最快,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途径。机体的状态如体重、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也影响预后。通常小儿解毒酶发育不完善,对毒物敏感,中毒后严重;老年人的代谢减低,脏器功能减退,对毒物的耐受力亦减低;妇女在妊娠、哺乳或月经期时对毒物的反应较为强烈。疾病对毒物的作用有极大影响。全身性疾患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特别当心、肝或肾有病变时,更能加重毒物的作用。肝为解毒的主要器官,肾脏是主要排毒器官,一旦有病,耐受毒物的能力自然减低。神经系统的状态在中毒中可起主导作用,如麻醉可以阻断某些毒物的作用,精神病患者对镇静剂的耐受量特别高。人体处于饥饿、疲劳、体力及抵抗力下降时,往往对毒物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