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基督教 . 〔历史事件〕 . 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

/Western Schism; Great Western Schism/
条目作者汪维藩

汪维藩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79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7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教会同时有两个教宗对峙甚至三个教宗鼎立的分裂局面。

英文名称
Western Schism; Great Western Schism
所属学科
宗教学

1377年,阿维尼翁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Gregory Ⅺ,约1329~1378)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宗乌尔班六世(Urban Ⅵ,约1318~1389)。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他们于是离开罗马,回到阿维尼翁,并声称被胁迫而选出的乌尔班六世职位无效,另选日内瓦枢机主教为教宗,称克雷芒七世(Clement Ⅶ,1478~1534),驻阿维尼翁。乌尔班六世则在罗马另设枢机主教团。因而形成天主教会大分裂的局面。

两位教宗互相攻讦,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并同时向西欧各国征收贡赋和税金。各国则根据其对法国和德、意的政治态度和关系的亲疏,分别拥护其中一位教宗,而形成两个势力集团。当时承认罗马教宗乌尔班六世的,除了德、意,还有与法国处于战争状态的英格兰和受德意志影响的波兰、波希米亚、丹麦、瑞典等。承认阿维尼翁教宗克雷芒七世的除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外,还有与英格兰不睦的苏格兰和受法国影响的西西里和撒丁尼亚。各地教会则基本上按本国君主的态度行事。

天主教会大分裂的真正起因并非教义、教规上的分歧,而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对权力的争夺。后来,在法王查理六世和巴黎大学的倡议下,两处的枢机主教团于1409年在意大利比萨举行会议,将罗马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二世(Gregory Ⅻ,约1327~1417)和阿维尼翁的教宗本笃十三世(Benedict ⅩⅢ,1328~1423)同时废黜,另选教宗亚历山大五世(Alexander Ⅴ,约1339~1410)。但格列高利十二世和本笃十三世分别得到一些国王的支持,均拒绝退位,因而形成了三个教宗鼎立的局面。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会同巴黎大学教会法学者和若干枢机主教,迫使教宗亚历山大五世的继任者教宗约翰二十三世(John ⅩⅩⅢ,约1365~1419)在德国南部康斯坦茨召开公会议。约翰二十三世在会上遭到谴责,弃职而走。在西吉斯孟的坚持下,会议继续举行。结果约翰二十三世和本笃十三世被废黜,格列高利十二世被迫引退,另选为各方所接受的新教宗马丁五世(Martin Ⅴ,1369~1431)。至此,延续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才宣告结束。

虽在组织上得到了弥合,但大分裂暴露了天主教会长期来难以克服的内部矛盾,使教宗的威信和权力大为下降,而在各国政权支持下,地区主教和拥有地方实力的枢机主教的权力相对上升。天主教内部主张以召开公会议来处理教会纷争、认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宗的公会议主义,亦曾一度占上风。此后,为避免教廷迁离罗马致使再度发生分裂,教宗多从意大利人中选出。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