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俄语文学

茨维塔耶娃,M.I.

/Marina Ivanovna Tsvetayeva/
条目作者汪剑钊

汪剑钊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6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92-10-08~1941-08-31)

苏联诗人。    

英文名称
Marina Ivanovna Tsvetayeva
原语种名称
Марина Ивановна Цветаева
国籍
苏联
出生日期
1892-10-08
去世日期
1941-08-31
出生地点
莫斯科
去世地点
鞑靼斯坦叶拉布加
代表作品
《黄昏纪念册》《神奇的路灯》《我的普希金》

生于莫斯科,卒于鞑靼斯坦叶拉布加。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有德国和波兰血统,是出色的小提琴家。茨维塔耶娃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并显露了罕见的诗歌天才。1910年,出版诗集《黄昏纪念册》,引起M.A.沃洛申、V.Ya.勃留索夫、N.S.古米廖夫等文学前辈的关注,开始进入莫斯科的文学圈。1912年,出版诗集《神奇的路灯》。同年,与S.艾伏龙结婚。1915年,与诗人O.E.曼德尔施塔姆相识,一度过从甚密,结下了特殊的友谊。1922年,在得知身为白军军官的丈夫流亡到捷克的消息后,茨维塔耶娃来到布拉格。1925年,迁居巴黎。在此动荡时期,她没有中断写作,出版了《别离》(1922)、《天鹅营》(1924)、《手艺》(1924)等诗集。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游离于各种流派之外的诗人,常处于孤立的境地。孤独、贫穷、对祖国的怀念,成了她创作中最主要的主题,集中体现在1928年出版的诗集《俄罗斯之后》中。20世纪20年代,除诗歌以外,她还创作了一批诗剧,著名的有《奇遇》(1923)、《凤凰》(1924)、《阿莉雅德娜》(1927)、《费德拉》(1928)等,这些剧本均未能上演。30年代是她散文创作的高峰期,《诗人与时代》(1932)、《关于生者生动的印象》(1933)、《被迷惑的精神》(1934)等,以随笔的形式阐述了她对诗歌的一些见解,记述了关于沃洛申、A.别雷、曼德尔施塔姆等诗人的印象;《我的普希金》(1937)则刻画了她心目中的A.S.普希金,其中流露出与这位诗人相似的叛逆精神。1939年她返回苏联。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女儿阿丽娅被捕,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龙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被枪决。这段时期,由于丧失了发表作品的可能,她把主要的精力投入诗歌翻译中。1941年,移居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布加市,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而自缢身亡。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激情丰沛,节奏铿锵,意象奇诡,文字细腻凌厉,这些特点以及不完整的句式,使得她的部分作品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中国读者对这位富有才华的女诗人并不陌生,《茨维塔耶娃文集》(5卷)于2003年面世,其中包括她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回忆录和书信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