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县组分布于中国桂、粤、黔等省区。该组的命名地位于广西大苗山县城附近。1938年中国学者田奇㻪命名为融县灰岩。1965年王钰、余昌明分别称为融县段或融县组。
融县组的层型剖面为广西桂林奇峰镇剖面。其岩性以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球砾-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纹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局部夹有藻泥丘。根据其化石组合以及其地层得知其时代为晚泥盆世。融水地区融县组地层最具有代表性,其岩性组合由底至顶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鲕粒或团粒灰岩、鸟眼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颜色由底到顶由浅变深,但整体呈现的是较浅的色调;生物从底部的无生物特征到中下部含少量腕足类生物,再到中上部含较多的腕足类、腹足类、珊瑚类及牙形石等化石,且发育较多藻类化石。从以上分析认为,融县组地层以台地边缘-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但在恭城立新-栗木一带,其岩性差异较大。特别是可作为填图标志的融县组第三段底部泥灰岩和第四段的泥岩类均相变为灰岩,使其缺乏岩性分层标志。化石稀少,除偶见少量腕足类外,其余生物贫乏。岩石的颜色变浅,各段的厚度,单层厚度较测区中、北部具增厚趋势,显示出沉积环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