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指出,平均利润率是资本家阶级(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同社会范围内预付资本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是由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平均化形成的。因为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差别很大。资本家必然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竞争和资本转移,供求关系和价格发生变化,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商品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利润率趋于下降。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商品供应量减少,价格下降,利润率趋于下降。当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才会停止。
决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率相同,周转速度不同,各部门的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也会不同。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利润率高,反之,利润率低。
平均利润率一经形成,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所取得的利润,不再是他所在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包括一切生产部门的社会总资本生产的总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每个个别资本按照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而取得份额。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对总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资本论》中指出:“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因此,每一个资本家都参与总资本对全体工人的剥削,并参与决定此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作为一个阶级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平均利润率是在不断变动中实现的平均化,是作为各个部门不同利润率的一种平均趋势,作为平均化的运动而存在的。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