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脲由J.J.van达伦[注]报道其活性,由荷兰菲利浦-杜发公司(Philips-Duphar B.V.,今属科聚亚公司)开发。可用对氯苯基异氰酸酯和2,6-二氟苯甲酰胺反应合成。
原药纯度不低于95%,纯品为无色晶体(工业品为无色或黄色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极性溶剂如乙腈、二甲基砜,也可溶于一般极性溶剂如乙酸乙酯、丙酮、二氯甲烷、乙醇,在非极性溶剂中如乙醚、苯、石油醚等很少溶解。对光、热比较稳定,遇碱易分解,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稳定。
对甲壳类和家蚕有较大的毒性,对人畜和环境中其他生物安全,属低毒无公害农药。大鼠经口给药后,部分药物结构不变以粪便形式排出(80%),部分是羟基化代谢物,以及4-氯苯基脲和2,6-二氟苯甲酸(20%)。非内吸性,植物无代谢。除虫脲能被土壤/复杂腐殖质酸吸收,几乎无流动性。在有氧条件下土壤中可快速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4-氯苯基脲(CPU)和2,6-二氟苯甲酸(DFBA)。
除虫脲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阻碍昆虫表皮的形成,非系统性的触杀和胃毒行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蜕皮或卵孵化时起作用。可防治大田、蔬菜、果树和林区的黏虫、棉铃虫、棉红铃虫、菜青虫、苹果小卷蛾、墨西哥棉铃象、松异舟蛾、舞毒蛾、梨豆液蛾、木虱、桔芸锈蟥,残效12~15天。水面施药可防治蚊幼虫。也可用于防治家蝇、厩螫蝇,羊身上的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