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敖德萨(今属乌克兰),卒于莫斯科。父亲姓戈连科,是一名海军工程师。阿赫马托夫为母亲家的姓氏,她是用母家姓发表自己的作品。童年在圣彼得堡的皇村度过。1907年,到基辅学习法理学,后转入彼得堡大学语文系。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丈夫N.S.古米廖夫及O.E.曼德尔施塔姆、S.M.戈罗杰茨基、纳尔布特等创办“诗人车间”,成为阿克梅派的核心人物之一。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诗集《念珠》(1914)曾引起轰动,在十月革命前重版11次。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室内抒情诗”的特点,善于运用一些细节性的场景,来描写自己内心隐秘的感受,基本主题是苦恋、忧愁、背叛、愤怒、悲哀、绝望等。而后又有诗集《白色的鸟群》(1917)、《车前草》(1921)、《耶稣纪元1921》(1922)相继出版。由于当时正处于社会转折时期,这几部诗集未引起太大的反响。此后,将近15年未发表新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转入对A.S.普希金诗歌的研究;同时,从事诗歌翻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组诗《安魂曲》,写于1935~1940年,直到1987年才得以在《十月》杂志上全文发表。作品主要以个人的苦难来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在谴责法制破坏者的同时,歌颂了受难者的崇高与尊严。卫国战争期间,阿赫马托娃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爱国主义诗篇,如《起誓》(1941)、《勇敢》(1942)、《祖国土》等。1946年,与M.M.左琴科一起成为“极端不公正和粗暴的非难”(A.T.特瓦尔多夫斯基语)的牺牲品,受到当时苏联领导人A.A.日丹诺夫的点名批判,认为她的作品散发的“时而是修女,时而是荡妇”的气息,被开除出苏联作协。50年代后期,恢复名誉。晚期的主要作品是《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1940~1962),它以日记和回忆录的形式,从1913年鬼魂的假面舞会开始,一直叙述到1942年德国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对20世纪初的思想狂欢作了深刻反思,辨析了文明与暴力的关系,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同时代人对世纪悲剧应该承担的责任。长诗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感,具有“抒情的历史主义”风格。另外还有诗集《光阴的飞逝》(1909~1965)等存世。
首页
[{"ID":42420,"Name":"文学"},{"ID":49945,"Name":"外国文学"},{"ID":49946,"Name":"俄语文学"}]
. 文学 . 外国文学 . 俄语文学阿赫马托娃,A.A.
/Anna Andreyevna Akhmatova/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3次
(1889-06-23~1966-03-05)
苏联诗人。
- 英文名称
- Anna Andreyevna Akhmatova
- 国籍
- 苏联
- 出生日期
- 1889-06-23
- 去世日期
- 1966-03-05
- 出生地点
- 敖德萨(今属乌克兰)
- 去世地点
- 莫斯科
- 代表作品
- 《黄昏》《念珠》《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