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文物 . 金属文物 . 铁器

中国古代韧性铸铁件

/ancient Chinese artifacts of forgeable cast iron/
条目作者李秀辉

李秀辉

最后更新 2023-01-31
浏览 149
最后更新 2023-01-31
浏览 14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古代铁器。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artifacts of forgeable cast iron
所属学科
文物

韧性铸铁亦称可锻铸铁,是古代生铁铸件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是用白口铁在较高温度下经过长时间退火(900℃,3~5天),使脆硬的碳化铁分解,析出絮状石墨,从而使硬而脆的生铁变为韧性较好的制品。如果铸件表面脱碳而中心部分仍为白口铁,则为韧化处理不完全的韧性铸铁。已知世界最早的韧性铸铁件是洛阳出土的公元前6世纪战国铁铲。

战国中期以后,韧性铸铁已在燕、赵、魏、楚等国的广大地域内广泛应用,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铁斧和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铁䦆、六角锄、𨱔都具有韧性铸铁的组织。在河南巩义铁生沟“河三”、郑州古荥“河一”遗址以及渑池、南阳等汉代冶铸遗址出土的大批铁器中,也都发现了韧性铸铁农具和工具。

汉代对韧性铸铁能更合理地选用,如南阳瓦房庄遗址所出的铁农具,经检验的12件中有9件是韧性铸铁,而手工工具、兵器等则没有发现韧性铸铁;铁生沟出土的铁器,经鉴定为韧性铸铁的农具、工具占检验铁器总数的20.5%,满城汉墓出土的铁铲、铁镢等都是采用了可锻化热处理得到的白心韧性铸铁器。汉代的韧性铸铁件质量相当稳定,其退火石墨多呈典型的团絮状,且分布均匀。一般对需要较好耐冲击性和较高强度的斧、凿、锛等手工工具,需选用基体含碳较高的韧性铸铁,而对要求较高韧性和较好耐磨性的铲、锄等农具则选用基体含碳不多的韧性铸铁。渑池汉魏窖藏的犁铧(166号)等器物也是韧性铸铁件,说明此时韧性铸铁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直到唐代仍偶尔使用韧性铸铁农具,但以后再无发现。欧洲韧性铸铁的发现最早见于1722年出版的著作中,中国韧性铸铁的发明及使用比欧洲早了2200多年。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