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弗拉基米尔,卒于莫斯科。出身农民家庭。1938~1942年于弗拉基米尔州工程学院就读。二战期间参加过保卫克里姆林宫的战役。1946年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诗作。此后进入高尔基文学院继续深造,1951年毕业。
索洛乌欣在诗歌、散文和小说各个领域均有造诣。诗集主要有:《草原落雨》(1953)、《雌鹤》(1959)、《手捧鲜花的人》(1962)、《生活在大地上》(1965)等。诗歌的主题多半以回忆故乡生活、描写故乡自然风光为主。散文集主要有:《粮仓城的诞生》(1955)、《金窖》(1956)、《弗拉基米尔公路》(1957)、《一滴露珠》(1960)、《第三次狩猎》(1967)等。索洛乌欣小说充满了对童年故乡生活的回忆和对农民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故乡命运的担忧。小说《背后的笑声》(1984)讲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实验中农民的痛苦生活。
此外,索洛乌欣还是俄罗斯历史文化遗产的护卫者,著有政论文《俄罗斯博物馆书简》(1966)、《黑板》(1969)、《该收集宝石了》(1980)等,呼吁人们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珍惜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财富。1982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索洛乌欣的散文集《掌上珠玑》。这些散文内容广泛,形式短小,寓抒情、哲理于一体,颇似散文诗。篇篇散文串起了作家关于文学、艺术、翻译、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与思索。
索洛乌欣一生多次荣获苏联文学奖。他认为自然之美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人的心灵美,因此他的作品均为歌颂大自然之作,试图以此来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