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节肢动物门 . 节肢动物门 . 昆虫纲 . {半翅目} . 粉虱科 . 螺旋粉虱

螺旋粉虱

/spiraling whitefly/
条目作者闫凤鸣

闫凤鸣

最后更新 2023-06-10
浏览 207
最后更新 2023-06-10
浏览 20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半翅目粉虱科复孔粉虱属的一种。

英文名称
spiraling whitefly
拉丁文名称
Aleurodicus dispersus
​半翅目
粉虱科
复孔粉虱属
所属学科
生物学

原产于美洲地区,最早发现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印度、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及马来亚等国分布,中国主要发现于台湾、海南。

卵。大小约0.3毫米,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卵柄与叶片相连。卵散产或排列成螺旋状产于叶片背面,其上覆盖或旁堆白色蜡粉。

蛹壳(图1、图2)。黄绿色,有丰富的棉絮状蜡质分泌物延伸出体缘,从腹面延伸到寄主植物叶面上。蛹壳中央区稍隆起,蛹壳体背有5对复合孔,1对位于前胸,其余位于腹部第三到第六节,各1对,每个复合孔中央均有1个锥状突起。皿状孔微心型,宽大于长,舌状突大,呈舌状,超出皿状孔的后缘,舌状突端部有4根刚毛。盖片方形,覆盖皿状孔约一半区域。

图1 螺旋粉虱的伪蛹图1 螺旋粉虱的伪蛹

图2 螺旋粉虱1 蛹壳  2 边缘及复合孔  3 皿状孔
a 缘齿  b 亚缘区双环孔  c 亚缘区单环孔  d 亚中央区圆孔  e 亚中央区单环孔
图2 螺旋粉虱

成虫。翅展3.50~4.65毫米,雌雄个体均具有两种形态,即前翅有翅斑型和前翅无翅斑型。前翅有翅斑的个体明显较前翅无翅斑的大。成虫腹部两侧具有蜡粉分泌器。

在中国台湾地区记录65科156种,海南岛记录49科97属115种,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性植物,以及树荫、森林树木等。常见的有番石榴木薯龙眼木瓜等。

发育包括卵、1~4龄若虫(伪蛹)和成虫。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8.88℃,有效积温为511.86℃·日,在海南岛一年可发生8~9代,且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虫态。成虫多集中在晴天的上午活动。可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传播迅速,在海南岛可常年爆发。

常用化学防治,吡虫啉、啶虫脒、灭多威、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对螺旋粉虱成虫及若虫均具有理想防效。物理防治可以使用黄色粘虫板。生物防治可以施用捕食性天敌丽草蛉、双带盘瓢虫、六斑月瓢虫等。

  • 韩冬银,刘奎,张方平,等.螺旋粉虱的生物学特性.昆虫学报,2009,52(3):281-289.
  • 李国寅,艾怡雯,王伟,等.海南岛螺旋粉虱寄主植物新记录种调查.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655-660.
  • 李国寅,刘万学,王伟,等.黄色粘虫板对番石榴园螺旋粉虱的诱捕试验.植物保护,2009,35(6):167-168.
  • 刘奎,姚刚,符悦冠,等.常用杀虫剂对新入侵害虫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333-337.
  • 谭群英.台湾发现螺旋粉虱.植物检疫,1993,7(3):19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