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于美洲地区,最早发现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印度、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及马来亚等国分布,中国主要发现于台湾、海南。
螺旋粉虱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半翅目粉虱科复孔粉虱属的一种。
原产于美洲地区,最早发现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印度、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及马来亚等国分布,中国主要发现于台湾、海南。
卵。大小约0.3毫米,长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卵柄与叶片相连。卵散产或排列成螺旋状产于叶片背面,其上覆盖或旁堆白色蜡粉。
蛹壳(图1、图2)。黄绿色,有丰富的棉絮状蜡质分泌物延伸出体缘,从腹面延伸到寄主植物叶面上。蛹壳中央区稍隆起,蛹壳体背有5对复合孔,1对位于前胸,其余位于腹部第三到第六节,各1对,每个复合孔中央均有1个锥状突起。皿状孔微心型,宽大于长,舌状突大,呈舌状,超出皿状孔的后缘,舌状突端部有4根刚毛。盖片方形,覆盖皿状孔约一半区域。
1 蛹壳 2 边缘及复合孔 3 皿状孔
a 缘齿 b 亚缘区双环孔 c 亚缘区单环孔 d 亚中央区圆孔 e 亚中央区单环孔
图2 螺旋粉虱
成虫。翅展3.50~4.65毫米,雌雄个体均具有两种形态,即前翅有翅斑型和前翅无翅斑型。前翅有翅斑的个体明显较前翅无翅斑的大。成虫腹部两侧具有蜡粉分泌器。
发育包括卵、1~4龄若虫(伪蛹)和成虫。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8.88℃,有效积温为511.86℃·日,在海南岛一年可发生8~9代,且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虫态。成虫多集中在晴天的上午活动。可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传播迅速,在海南岛可常年爆发。
常用化学防治,吡虫啉、啶虫脒、灭多威、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对螺旋粉虱成虫及若虫均具有理想防效。物理防治可以使用黄色粘虫板。生物防治可以施用捕食性天敌丽草蛉、双带盘瓢虫、六斑月瓢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