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属动态管理,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共同构成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
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即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
- 英文名称
- emergency management“one plan and three systems”
- 所属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案三制”共同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作用于应急管理的各个层面。
体制属于宏观层次的战略决策,相当于人机系统中的“硬件”,具有先决性和基础性。体制以权力为核心,以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问题。
机制属于中观层次的战术决策,以运作为核心,以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动力和活力问题。机制相当于人机系统中的“软件”。通过软件的作用,机制能让体制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正常运转起来,从而发挥积极功效。
法制属于规范层次,具有程序性,它以程序为核心,以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应急管理的依据和规范问题。法制类似人机系统中的各种强制性规范、程序以及对人和机器的使用、管理、运行的各项规定和指南(如对机器的安全、卫生、操作,对机器操作程序、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奖惩等方面的指导性及约束性规定),好的制度应确保战略执行到位。
预案属于微观层次的实际执行,它以操作为主体,以演练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如何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模拟演练来提高应急管理实战水平。预案具有使能性,相当于人机系统中通过模拟试验得出的紧急应对方案,如对各种外部入侵响应的行动方案,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模拟演练来不断加强系统应对真实场景的性能。
抗击非典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应急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本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水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国家安全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四五十部单行法与之并存的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应急法律体系。已制定出台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25件国务院专项预案、80件国务院部门预案、31个省区市总体预案以及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个部分组成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指出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运行机制,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