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应急准备文化指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及应急价值观三者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主要指人们的事前预防观念、预防能力以及应急意识;狭义上,应急准备文化指在长期应急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群体的应急意识以及在这种应急意识的驱动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应急价值观,包括科学知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伦理道德、政治和法律、哲学和宗教、社会心理等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及素质等。
应急准备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应急准备活动的特点与内容密切相关,反映在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应急准备文化体系框架包含三层内容:应急知识文化、应急意识文化和应急行为文化(见图)。
应急准备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①应急预防。风险感知能力的培养和危机意识的认识。②应急准备和行动。包括心理准备和由此带来对于物质准备的认知和行动。③政府、社会和公民责任和义务。④协作和团队互助精神。⑤快速响应的意识和能力。
应急准备文化是应急准备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应急准备文化,重点是培养和学习改变人们的传统的观念和认识,提高在经历和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时的人们的应急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和素质。
政府是应急准备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投入,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将应急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类别的应急人才的培训体系,提高全民的危机应对技能,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建立应急演练与培训长效机制,鼓励个人、家庭、社区、企业、社团、NGO等合作建立应急准备网络,不断增强全员自防自救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