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包含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个方面,贯穿这三者的是灾害要素。公共安全在这三个方面的使命可以归纳为:认识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等风险作用的类型、强度及时空特性,认识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及其变化,可能产生的本体或功能破坏,及其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件,掌握在上述过程中如何施加人为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弱化其作用;增强承灾载体的抵御能力,阻断次生事件的链生,减少损失;避免应急不当可能造成的突发事件的再生及承灾载体的破坏,以及代价过度。
应急管理“三角形”理论
基于灾害因素,研究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法。
- 英文名称
- triangle theo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 所属学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
灾害要素是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因素。灾害要素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种形式。灾害要素超过临界量或遇到一定的触发条件就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在未超过临界量或未被触发前并不造成破坏作用。
如地震的致灾因子可能是某种形式的地壳板块运动,表现为一定量的能量。小幅度的地壳运动并不会导致地震。当地壳运动达到一定程度(能量达到临界量)时则会导致地震。又如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泄漏事故的致灾因子可能是某一定储量的危化品(如储罐),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该储罐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造成破坏作用,但如果该储罐被违规超量充装或罐体本身有裂纹等损伤,当充装量超出容纳能力(临界量)或罐体裂纹发展到一定程度(触发因素)时,就会导致罐体破裂,造成危化品泄漏事故。再如大规模流行疫病的致灾因子可能是某种传染源如病毒、微生物等,表现为物质。社会上仅有少数被感染的个体时,如果得到及时控制,不会造成大规模疫病的流行;但如果被感染的个体达到一定规模(临界量),则有可能造成大规模流行疫病。再如对于大规模社会恐慌事件,其致灾因子可能是某种谣言或不实消息,表现为信息。个别人散播的小股谣言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实质性影响,而一旦这些谣言愈演愈烈,传播范围越来越大,谣言在社会上的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临界量)或发生某种突发事件(触发因素)引发社会情绪冲动,就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动荡。
突发事件是由灾害要素导致的事件,具有较高的破坏性,且破坏性已经或即将施加在承灾载体上。突发事件的作用表现为物质作用、能量作用和信息作用三种形式,具有类型、强度和时空特性三方面的属性。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化具有特定的自身规律,适当的人为干预能够影响突发事件演化过程。
如地震灾害的作用表现为巨大的能量作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作用表现为物质和能量的双重作用,火灾表现为高温能量形式的能量作用和有毒烟气形式的物质作用,危化品泄漏事故表现为物质作用,大规模流行疫病表现为传染源(病毒、微生物等)形式的物质作用,谣言传播和社会恐慌表现为信息作用等。
承灾载体是客观存在的人、物、人与物及其功能共同组成的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承灾载体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载体,是突发事件应急的保护对象。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破坏,表现为本体破坏和功能破坏两种形式。承灾载体的破坏导致其蕴含的灾害要素被意外释放,是造成次生事件和事件链的必要条件。
如地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建筑设施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并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社会功能丧失等。这里的承灾载体就是人、物的形式的建筑设施与生命线系统以及人与物及其功能共同组成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大系统。地震一方面造成本体破坏,本体破坏使这些承灾载体所具有的功能也被破坏,如建筑倒塌使公众居无定所,管网断裂造成大范围的停电、停水等,并进而使生态环境和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地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是能量和物质(灾害要素)的意外释放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易燃易爆物质(灾害要素)在地震下的意外释放。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突发事件会同时造成承灾载体的本体破坏和功能破坏,但其本体破坏和功能破坏具有不同的机制;对于不同类型的承灾载体,应急管理关注的重点不同。如建筑设施类的承灾载体,更多关注其本体破坏;对于生命线系统类的承灾载体,其功能破坏会造成更大的影响范围和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须更多关注功能破坏。灾害造成的社会秩序失稳、金融经济动荡、自然环境恶化等则是表现为系统形式的承灾载体在灾害作用下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