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音乐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音乐风格,而是对在某种特定场合下,为了达成某种特殊功能或效果而播放的音乐的泛称。这个概念通常指我们大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背景音乐,如那些经过加工或配上清淡音乐的山涧流水、林中鸟鸣、海浪拍岸或风吹树叶之类的录音作品就是典型例子,尽管有时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环境音乐经常被用来营造商业场所的购物环境或餐馆里的就餐气氛;也经常被用作机场候机大厅、银行、酒店大堂、医院候诊室、电梯等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以使人心平气和;有时也被用于各种工作场所,以缓解工作压力,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激励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或者消减工作环境中噪音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确实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种音乐的应用方式同20世纪80年代新时代思潮中的整体健康概念暗合,因此80年代以后环境音乐的发展又同新时代音乐产生了紧密关联。
环境音乐是一种带有强烈功能意义的音乐,它强调的是音乐对人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非音乐的审美或者娱乐功能。因此环境音乐是一种带有“科学”性质的音乐应用,不是被用来欣赏的对象。有些激进的西方学者认为,环境音乐是科学,而不属于艺术的范畴。环境音乐被美国著名爵士音乐家T.蒙克(1917~1982)称为“大脑的口香糖”,这个评价很准确。一些评论家从审美和音乐艺术的立场指责环境音乐是令人厌恶的平庸的东西、“壁纸”似的音乐,但这并没有命中问题的要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并不是被当作“音乐”创造出来的,其初衷就不是创造艺术性或者思想性的“大餐”。
muzak一词最初并非是一个描述特定音乐类型的术语,而是一个注册商标。1922年,即将退役的美国军人G.斯奎尔(1865~1934)少将获得了一项用留声机和闭路传送系统向工作场合播放背景音乐的专利,于是他便用“music”的前半部分和他最喜欢的“高科技”商标“kodak(柯达)”的后两个字母拼成了一个新词“muzak”,并申请了注册商标。随着美国大城市的摩天大楼越盖越高,电梯的使用越发普及,但当时的人们乘坐这种新发明上上下下时,由于身体的不适应感和心理上的恐惧常常引发不安情绪。斯奎尔的环境音乐系统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电梯乘客的情绪得到放松,这成为环境音乐得到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推动。因此环境音乐有时也被称作“电梯音乐”。从1920年开始,muzak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千千万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隐形”伴侣。人们也开始习惯用muzak这个词来称呼环境音乐(替代原先的environmental music或background music)。
21世纪初,西方环境音乐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产业,并且可以通过广播、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服务。1958年建立的一家名为“环境音乐公司”的企业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商业环境音乐供应商。该公司通过60颗人造卫星及其他手段向全球8000万听众提供定制的环境音乐服务,其2002年总收入已经超过2亿美元。
另外,environmental music这个英文术语在近现代西方音乐史上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用来描述E.萨蒂、J.凯奇(1912~1992)和K.施托克豪森等人的一种创作尝试,与带有听觉心理学、听觉生理学背景和“科学”色彩的muzak相比,专业音乐领域中的这种尝试显然是一种创造,“就像环境背景一样,不在人们注意中心的音乐或者音响”的观念化的艺术实验,而前者则是一种带有明确功利目的的实际应用或商业实践。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却达成了近似的效果,即创造出了一种可能不被人察觉,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音乐或音响。这大概就是两者可以分享同一术语的原因。
另外,可以被译作“环境音乐”的英文音乐术语还有ambient music或ambient(有时也译为“安比音乐”),以及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尽管它有着萨蒂的“墙纸音乐”,凯奇、M.费尔德曼、L.M.扬等人的学院派实验主义、东方音乐、简约主义等复杂的根源影响,但通常认为这种风格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电子音乐家B.伊诺[注]开创的。Ambient的含义与上述其他各种环境音乐的英文术语原词虽然重叠较多,但它却是一种带有明确的形态学含义的具体的音乐风格,是一个电子音乐和新时代音乐的交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