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C10H8N2。常温下为白色至浅红色结晶性粉末。熔点69.9℃,沸点273℃,闪点121℃。易溶于醇、醚、苯、三氯甲烷、石油醚和水(约200份水)。常用于分析、检定亚铁、银、镉、钼,作氧化还原指示剂。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2083,"Name":"化学"},{"ID":105718,"Name":"有机化学"},{"ID":105719,"Name":"有机化合物"},{"ID":106182,"Name":"元素有机化合物"},{"ID":106249,"Name":"杂环化合物"},{"ID":106394,"Name":"蝶啶"},{"ID":106403,"Name":"联吡啶"}]
. 理学 . 化学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合物 . 元素有机化合物 . 杂环化合物 . 蝶啶 . 联吡啶联吡啶
/bipyridyl; bipyridine/
最后更新 2023-04-07
浏览 176次
两个或多个吡啶环由一个共价键连接而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常见并广泛应用的包括2,2′-联吡啶、4,4′-联吡啶两种。
- 英文名称
- bipyridyl; bipyridine
- 所属学科
- 化学
分子式C10H8N2。常温下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熔点104.4℃,沸点305℃,闪点304~305℃。易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水。常用作测定铁的试剂、有机合成与医药中间体以及液晶材料。
4,4′-联吡啶用硫酸二甲酯烷基化后,得到的盐称作百草枯。反应式为:
百草枯曾是使用最广泛的灭生性杀草剂之一,但因其剧毒性现已禁止使用。
联吡啶及其衍生物可通过吡啶与兰尼镍作用脱氢得到。也可以由吡啶与三氯化铁反应而得,具体方法为:取无水吡啶与无水三氯化铁混合,在封管中于300℃加热反应约35小时。冷却后,反应物固化为红黑色结晶。打开封管,用少量热水洗出固体物的红黑色溶液。用乙醚萃取除去油状不纯物。用碳酸氢钠中和后,用蒸汽加热除去过量的吡啶。然后将混合物调成强碱性,用蒸汽蒸出联吡啶。蒸出物酸化后蒸发浓缩,再加氢氧化钠,用乙醚提取,除去乙醚得粗品。粗品经重结晶、活性炭脱色得到纯品。另外,由α-甲基吡啶与高锰酸钾反应,经提纯处理也可制得该品。
钠和镍都能导致“氧化性”二聚反应,尽管表面上是还原条件。前者生成4,4′-二吡啶,后者生成2,2′-二吡啶。两种反应都可认为是电子由金属转移到杂环上形成负离子基中间体,单电子从二异丙基氨基锂转移。生成的中间体物种可由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观测到。对于镍来说,由于与金属表面的整合作用,反应更易生成2,2′-型的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