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眼钻凿拥有较长的历史。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汉末、晋初年间,就在四川邛州一带钻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井,井眼深度约600米;1835年中国采用人力冲击式顿钻法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井眼,井深1001.4米;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区钻成深达1200米的天然气井——磨子井。此后,世界上测量深度最长的水平井眼的记录不断被刷新。2016年中国在四川盆地钻成的马深1井,井底深度8418米,是当时亚洲最深直井眼;2008年在卡塔尔海上钻成的BD-04A井,测量井深12289米;2012年8月在萨哈林岛(库页岛)完成的Chayvo Z-44井,测量井深12376米。
首页
[{"ID":42423,"Name":"工学"},{"ID":79078,"Name":"石油与天然气工程"},{"ID":79186,"Name":"油气井工程"},{"ID":79187,"Name":"钻井工程"},{"ID":79188,"Name":"〔井〕"}]
. 工学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井工程 . 钻井工程 . 〔井〕井眼
/wellbore or borehole/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8次
一口井的整体。又称井筒。
- 英文名称
- wellbore or borehole
- 又称
- 井筒
- 所属学科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井眼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水平的。通常用于开采水、油气、地热等资源的井眼内至少要下入2层套管,多者可达6~7层,并向井筒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以封隔油、气、水和井塌、高压、不稳定的地层。描述井眼的参数包括井径、井段、垂深、测深、水平位移、井斜角、方位角、套管及下深等。通常用井筒完整性来综合评价井眼质量。
在石油钻井中,将井底垂深在4500~6000米的井定义为深井,井底垂深不小于6000米的井定义为超深井,井底垂深不小于9000米的井定义为特超深井;按照事先设计的具有井斜和方位变化的轨道钻进的井定义为定向井;最大井斜角达到或接近90°(一般不小于86°),并在目的层中维持一定长度的水平井段的特殊井定义为水平井;水垂比(水平位移与垂深之比)不小于2且测量深度大于3000米的井,或水平位移大于3000米的井定义为大位移井。
井眼具有多种用途,可用于获取水和石油等液体、天然气等气体、矿产等固体以及地热等能源,还可用于地质勘查、矿产勘查、场地环境评价、温度及地球物理测量、二氧化碳及有害物质的地下储存等用途。井眼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技术及装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作为支撑。井眼设计和施工质量的优劣、施工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井眼建设的成败。
扩展阅读
- LOEWE M,TWITCHETT D.The Cambridge Histor of China Volume Ⅰ: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 B.C.-A.D.22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 SAMUEL R,GAO D.Horizontal Drilling Engineering: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Houston:SigmaQuadrant Publishe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