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开始建设,2007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2009年二期工程建设开始,2013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
首页
[{"ID":42423,"Name":"工学"},{"ID":83218,"Name":"水利工程"},{"ID":83542,"Name":"水利信息化"},{"ID":83545,"Name":"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ID":83546,"Name":"水利业务应用体系"}]
. 工学 . 水利工程 . 水利信息化 .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 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
/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0次
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中国自然流域和各级行政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水土流失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进行评价、预防和监督,支撑各级水土保持业务工作协同开展的信息系统。
- 英文名称
- 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所属学科
- 水利工程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两个流域中心站,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3个省级监测总站及100个地市监测分站;二期工程建设了淮河、珠江、松辽、太湖等4个流域中心站,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西藏等18个省级监测总站,75个地市级监测分站,以及738个水土流失监测点。
系统由信息采集、数据资源、业务应用等组成。信息采集主要包括水力、风力、冻融、混合等侵蚀监测、遥感监测等;数据资源主要包括监测、预防监督、生产建设项目、基础地理、遥感影像和元数据库;业务应用包括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管理等。
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监测评价、预防监督、科技协作、规划协作、重点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野外调查单元管理、水土保持高效植物资源管理、水保培训管理、空间数据发布、辅助决策支持等。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了中国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及资源共享和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和评价,支撑了各级水利部门开展土壤侵蚀调查、监测和科学考察工作,提升了水土保持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速了水土保持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