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草业科学 . 草地保护 . ﹝草地害虫﹞ . 天然草地害虫 . 朱腿痂蝗

朱腿痂蝗

条目作者张蓉

张蓉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13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1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昆虫纲有翅亚纲直翅目斑翅蝗科痂蝗亚科痂蝗属一种。

拉丁文名称
Bryodema gebleri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直翅目
斑翅蝗科
亚科
痂蝗亚科
痂蝗属
朱腿痂蝗
所属学科
草业科学

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的巴里坤、阿勒泰、奇台、伊宁和青海的玉树等地区。

成虫体形较大,雌雄两性体形很不相同。雄性细长,雌性粗短,体躯常具有较密的粗大刻点和短的隆线。头顶较宽,顶端钝圆。颜面垂直或略倾斜,颜面隆起宽平。体色多为暗褐、绿褐或铁锈黄褐色,具黑色斑点。雌性较雄性体色多变。前胸背板的前端较狭,后端宽平,隆起的颗粒和短隆线很多。中隆线较低,被2条横沟割断,侧隆线在沟后区略可见。中胸腹板侧叶的中隔甚宽。后足胫节粗短,内侧和底侧及后足胫节均呈红色。雄性前后翅均很发达,可达到后足胫节的顶端;雌性前后翅较不发达,仅到达后足股节顶端。雌性前翅中脉域的中闰脉明显,后翅基部玫瑰色,其余部分暗色。体长:雄性25~32毫米,雌性32~42毫米;前翅长:雄性32~36.5毫米,雌性20~24毫米;后足股节长:雄性15.5~16毫米,雌性15~17毫米。

蝗蝻雌雄两性皆为4个龄期。①1龄。前胸背板前缘及后缘较平直。雌性前后翅芽不明显,末端钝圆。雄性翅芽则较为明显,且末端略指向下方。触角14~15节。②2龄。前胸背板前缘略向前隆起呈弧形,后缘呈钝圆形。前后翅均可见翅脉,并略微指向后下方,雄性尤为明显。触角19~20节。③3龄。前胸背板后缘明显向后伸长,后缘呈钝角。翅芽翻向腹部背面,雄性后翅芽将前翅芽大部遮盖,几乎不见前翅,雌性不完全覆盖前翅。雄性后翅芽不到达腹部第二节末缘,雌性后翅芽不超过腹部第一节。触角22节。④4龄。前胸背板明显增大,后缘几乎成直角形。雄性后翅芽未完全将前翅芽遮盖,翅芽超过腹部第五节;雌性翅芽仅超过腹部第一节。触角24节。

卵,卵囊褐色,呈鞘状弯曲,上端泡沫状物质部分直径较细,与卵室部分相连处弯曲,且其直径明显增大。卵室内含卵8~29粒,一般常含卵20~26粒,卵粒呈褐色。

朱腿痂蝗是一种草原害虫,食量很大。由于其食量较大,会对牧草造成严重损失。主要取食紫花芨芨草、猪毛菜、臭蒿、香蒿、刺儿菜、荠菜、灰菜、三棱草和沙葱等植物,是冬季牧场及部分春秋牧场的优势有害种类。在中国新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一般年份,最早孵化出现在5月上旬,孵化可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成虫6月中旬出现。7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仍可见到成虫。 

朱腿痂蝗喜在裸露的土表和石表栖息。其栖息地点常随阳光照射的部位的转移而改变。取食与光线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雨天不取食,阴天也很少取食,只在太阳出来后当地表温度达17℃时,才进行取食。成虫交配活动多在晴天进行,阴雨天则停止交配,雨后转晴,土表温度达18℃时,又进行交配。产卵也在晴天进行,产卵时光线的要求比对土壤硬度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喜在土质较为疏松并混有石粒的地方产卵,产卵比较分散。

朱腿痂蝗防治主要根据各种类型草原蝗区的特点,结合草原建设,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改变蝗虫发生的生态环境。

生物防治。①养鸡灭蝗。在有条件的蝗区,养鸡灭蝗,既能发展养鸡业,又保护了草原。鸡群每只每天除给带领放养的20克信号粮外,可捕食蝗虫188头,灭蝗面积66.6米2。②人工筑巢招引益鸟治蝗。研究招引益鸟灭蝗具有很大潜力。③蝗虫微孢子虫灭蝗。蝗虫微孢子虫灭蝗的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1/2~1/3,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蝗虫微孢子虫可感染的蝗虫约有20种。

化学防治。①喷雾。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②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常用药剂50%马拉松乳油、40%乐果乳油、5%稻丰散乳油等。③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可供选用制剂有:20%~30%马拉松+二线油,20%稻丰散+二线油。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